蘇聯的國內戰線:最初的裂隙,1953~1968(第3/19頁)

作為新領導人,尼基塔·赫魯曉夫並不是又一個可以指引人民的思想並使人民為之神魂顛倒的“偉大導師”。尼基塔顯然缺乏良好的教育,而且做事反復無常。他既不想也沒有能力去引領蘇聯文化的方向。在1957年春與蘇聯作家的首次會議上,他帶有明顯的醉意。由於沒有辦法讓自己的客人們折服,他就試圖教訓和恫嚇他們,結果卻非常糟糕。與斯大林相比,赫魯曉夫就是個笑話;其行為讓知識分子們既覺得可笑,又感到震驚和丟臉。關於赫魯曉夫指責斯大林的“個人迷信”,有句俏皮話是這樣說的:“是有迷信,但好歹還有個人格。”

1953年秋,《新世界》(Novy Mir)發表了弗拉基米爾·波梅蘭采夫(Vladimir Pomerantsev)的幾篇散文,其中含有一個簡單的觀點:作家要秉筆直書,寫出他或她的所思所見。這是首次觸及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和撒謊成性的斯大林主義文化。波梅蘭采夫曾經在國外生活過幾年,為蘇聯駐德軍政府工作。也許這使得他沒有像自己的許多同行一樣,被恐懼和自我審查嚇得喪失了勇氣。在1954年和1955年,莫斯科、列寧格勒和其他城市的大學宿舍,都在爭論文學和生活中的“坦誠”問題。這種爭論很快又演變成對意識形態承諾與蘇聯現實之間的差距的爭論。卷入爭論的有未來蘇聯的異見人士、來自中歐的訪問生以及後來在共青團和蘇共春風得意的那些人。這其中有兩位室友:一位是來自捷克的學生茲德涅克·姆林納日(Zdenek Mlynar),他將成為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領導人物;另一位是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他在三十年後成了蘇共的最後一任總書記。

包括戲劇導演、電影導演、雜志編輯、律師、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在內的一群從事創造性工作的少數派,開始試探國家審查制度的極限,為了尋求革新和原創性而冒險越過黨的紀律所許可的範圍。作家伊利亞·愛倫堡,斯大林用來聯絡西方親蘇知識分子的特使,寫了一本叫作《解凍》的小說,而“解凍”也成了這個新時代的名字。亞歷山大·特瓦爾多夫斯基(Alexander Tvardovsky)和康斯坦丁·西蒙諾夫開始對《新世界》雜志進行改造,使之成為有才華的非正統文學作品發表的渠道。電影導演米哈伊爾·卡拉托佐夫(Mikhail Kalatozov)、米哈伊爾·羅姆(Mikhail Romm)和蘇聯“夢工廠”的其他明星們,拍出了一些贊美人道主義價值觀和高尚品德的電影。這些人在抱有比較同情的態度的文化事務官員的幫助下,營造了一種供新一代有才華的人在其中成長並追求更大自由的環境。

在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之後,文化“解凍”演變成一種更加激進的現象。赫魯曉夫既沒有那種眼光也沒有那種心智,可以預見到秘密報告的後果。他的秘密報告的原文被泄露給了西方。美國國務院公布了這份報告,由中情局資助的“自由電台”和“自由歐洲電台”也很快作了廣播——這令東西方的共產黨人非常驚愕。在蘇聯國內,赫魯曉夫把秘密報告傳達給各地方黨組織,並指示要把它向全體普通黨員,甚至是更廣泛的聽眾即“勞動集體”宣讀,總數可能有2000萬~2500萬人。報告令整個意識形態和宣傳的機器不知所措。在大學和勞動場所,甚至在大街上,人們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官員、克格勃和告密者則集體失語。

蘇聯許多人想要知道的並不僅僅是報告披露的那些內容。謝爾蓋·德米特裏耶夫(Sergei Dmitriev)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對於報告中提到的那些事實沒有任何嚴肅的解釋。它對於對外政策的影響幾乎是無法估量的。而它在國內的意義如何呢?在學校裏,學生們開始撕掉墻上的斯大林像,並把它踩在腳下。他們問:是誰制造了個人迷信?如果說只崇拜一個人,那黨的其余的人呢?每個行政區、每個地區和每個地方的每個黨委,都有自己的‘領袖’和英雄。”

據一位美國觀察家說,有些蘇聯學生覺得自己的信仰被打碎了,他們從此不可能再相信蘇維埃政權要他們相信的東西了。1956年5月底,國立莫斯科大學的學生對該大學以夥食惡劣而出名的食堂進行了抵制。這是有意無意地重演了1905年革命期間“波將金”號戰艦反叛的一幕——這件事由於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的著名電影而在蘇聯廣為人知。感到為難的當局沒有進行鎮壓,而是與學生進行了談判。只是到後來,才有一些學生被開除並送到外省

到秋學期,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等地的許多大學生,未經當局的批準便紛紛印制海報、公告和雜志。秋季先後在波蘭和匈牙利發生的革命,不僅對西烏克蘭和波羅的海這些相鄰地區,也對莫斯科、列寧格勒和其他大城市的學生產生了很大影響。在蘇聯軍隊於1956年11月鎮壓了匈牙利革命之後,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大學生舉行集會,聲援匈牙利。有些急性子的還盼著采取行動。在阿爾漢格爾斯克地區,有個年輕人散發的傳單認為蘇維埃政權與納粹政權是一丘之貉。傳單上說:“斯大林的黨是犯罪的、反國民的[組織]。它已經淪為一個封閉的集團,裏面都是些腐化墮落分子、懦夫和叛徒。”未來的異見人士、當時還在上高中的弗拉基米爾·布科夫斯基(Vladimir Bukovsky),夢想得到武器並襲擊克裏姆林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