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3/3頁)

就我記憶所及,我在那年的年中前後,完成了初稿。既激動又急切的心情推動著我在修改時倍加努力,一周裏要工作七天。我的公務無暇顧及,但我在一九八九年三月,完成了該書,從提筆算起,歷時三年零三個月。

我筋疲力盡,卻欣喜異常。我覺得自己寫了一部很特殊的書,雖說不一定又能暢銷,但很可能會廣受歡迎。

許多人並不同意。

我的美國精裝本出版商威廉·莫羅公司,印制了和《與獅同眠》同樣的印數,當售出了同樣數量之後,他們非常滿意。我在倫敦的出版商們更加興奮,《聖殿春秋》一書比我此前任何一本書的銷售都好。不過,世界各地的出版商的最初反應都是松了一口氣:福萊特完成了他的難以置信的工程,僥幸成功了。該書沒有獲得任何獎項——甚至沒有被提名。少數幾位評論家表示贊賞,但大多數印象一般。意大利讀者一向對我青睞,該書在那裏是暢銷書的第一名。在英國,其簡裝本占據暢銷書榜首為時一周。我開始覺得自己錯了。這本書不過是引人入勝而已,寫得不錯,但沒什麽了不起。

不過還是有一個人激情滿懷地堅信,這本書非同一般。我的德文編輯,古斯塔夫·呂波·威爾拉格出版社的瓦爾特·弗裏茨希早就夢想著要出版一部修建大教堂的長篇小說。他甚至向他的一些德國作家談及這個主意,但始終不見動靜。因此,他對我的寫作激動之極,當打印稿傳到時,他覺得他的希望成真了。

到那時為止,我的作品在德國只算是勉強成功。(我書中的壞蛋往往是德國人,因此我無可抱怨。)弗裏茨希熱情洋溢地相信,《聖殿春秋》會是打破堅冰之作,會使我在德國最受歡迎的作家中獨占鰲頭。

連我都不相信。

可他是對的。

呂波公司閃亮推出該書。他們聘用了一位青年畫家阿齊姆·吉埃爾設計封面,但當他堅持作為一件藝術品來設計全書時,呂波公司居然勇氣十足地認可了他的觀點。他索價甚高,但他與買主弗裏茨希的溝通成功,認定這本書有獨到之處。(他繼續為我的全部作品的德文版本擔任設計多年,創造了一種呂波一再使用的外觀。)

我最初獲悉讀者認為該書非同一般,是在呂波公司做廣告慶祝銷售量達到十萬冊的時候。除去美國,我從來沒有在任何國家銷售過這麽多的精裝本(美國人口可是德國的三倍)。

時隔兩三年,《聖殿春秋》在德國登上暢銷書榜八十次之後,開始出現在暢銷時間最長的書的名單上。隨著時間的推移,該書始終榜上有名。(迄今為止,上榜時間已逾三百多周。)

一天,我在察看來自我的美國簡裝本出版商——新美國圖書館的稿酬清單。這種清單設計得十分巧妙,使作者無從知曉他的作品的真實銷售情況,但在我幾十年來的不懈努力之下,我還是學會了從中了解真相。我注意到,《聖殿春秋》每半年便銷售五萬冊左右。與我的其他作品相比較,《針眼》則是兩萬五千冊,我大多數的作品都是如此。

我察看了一下我在英國的銷售量,發現情況相仿:《聖殿春秋》的銷售量大體上也是我的其他作品的兩倍。

我開始注意到,在我的書迷的郵件中,提及《聖殿春秋》的最多。我在書店簽名售書時發現,越來越多的讀者對我講,《聖殿春秋》是他們的最愛。許多人還要求我寫出續集。(有一天我會的。)有人說,這本書是他們讀過的最佳作品,這樣的贊譽是我從未因我的其他作品而得到過的。一家英國旅行社還向我提議,創立一個“聖殿春秋”的節日。這簡直有些像風靡一時的崇拜了。

我最終琢磨出了事情的原委。這是一部口口相傳的小說。書籍銷售的秘訣在於,最佳廣告是花錢買不到的:那就是讀者奔走相告的推薦。《聖殿春秋》的暢銷靠的就是這一條。親愛的讀者,這是你們的功勞。出版商、代理人、評論家和頒發文學獎項的人們,普遍忽視本書,但你們卻沒有。你們注意到了本書非同尋常的特殊之處,並且向朋友們推薦;最終口碑就不脛而走。

事情就是如此。該書似是不當;我也似乎是不當的作者;而且我簡直沒有恪盡己責。但這本書卻是我的最佳作品,得到了你們的贊賞。

我對此深表感激。謝謝大家。

肯·福萊特

一九九九年一月於哈特福德郡斯蒂芬內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