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官渡鏖兵(第3/4頁)

於是,曹操和袁紹,打得一團火熱的關系徹底結束,就此反目成仇。但是,雙方還沒有立刻大打出手。原因很簡單,因為兩邊都還沒有把自己的後方安頓好。

在袁紹一方,他正在同北邊幽州的軍事強人公孫瓚一決雌雄,後方沒有安定,就不能安安心心進攻南邊的曹操。在曹操一方,他還急需掃蕩和消滅西邊的張繡,以及東邊的呂布,後方沒有安定,腳跟沒有站穩,同樣不能全力迎戰。於是,雙方的生死對決,就拖延到三年多之後才爆發。

東漢建安五年(200)開春,袁紹出動步兵十萬,騎兵一萬,進攻曹操,著名的官渡之戰打響了。此戰的具體戰況如何?又有何精彩的看點呢?

從一開始,雙方就顯露出與主帥個性密切相關的風格特色來。袁紹為人高傲而虛浮,所以像是在搞一場大型的現代商業營銷,聲勢大,排場也大。單是聲討曹操的一篇檄文,就洋洋灑灑長達千字左右,先從對方的祖父罵起,罵了祖父罵父親,然後歷數曹操本人的諸多罪狀。但是在具體的備戰工作上,既做得粗糙,又做得拖沓。

而曹操為人精明而實際,所以不玩虛的,而是認認真真在備戰措施上狠下工夫。當時雙方是以黃河的中下遊為邊界,南岸是曹操,北岸是袁紹。早在前一年,曹操就在南岸地區,做了充分的實地考察和周密策劃,精心部署兩道防線。第一道防線在黃河沿岸,防禦重心是延津縣(今河南省延津縣)。在延津東北一百裏,是充當側翼的白馬縣(今河南省滑縣東)。第二道防線,向南退後一段距離,以官渡為防禦重心。兩道防線相互呼應,形成完整的防禦體系。

官渡在今河南省中牟縣,現在還有古戰場的遺跡留存,供遊人發思古之幽情。曹操精心把主戰場選在官渡,自有其縝密的考慮。古往今來的打仗,特別是打大仗,關鍵是打後勤保障。而官渡的地理位置,從後勤保障來看,對曹操很理想,對袁紹卻很不利。此處距離曹操的大本營許縣,還不到二百裏,交通很是近便,可以充分保障後勤補充。對袁紹來說,他的大本營鄴縣到官渡,直線距離在三百裏以上,更麻煩的是,還要跨越一道黃河,深入到對方的地盤,後勤保障很難保證。後來決定勝負的關鍵,正好就在袁紹的後勤軍糧供應上,絕非偶然。

整個戰役,分成前哨戰和大決戰。在第一道防線進行的是前哨戰,第二道防線進行的是大決戰。先來看前哨戰。

二月間,袁軍前鋒部隊強渡黃河,先去攻擊白馬,目的是斬斷對方側翼,摧毀第一道防線。但是,指揮官顏良有勇無謀,一味采取沒有智謀含量的強攻,打了兩個月也沒有得手,袁紹只得增派援軍。曹操使出聲東擊西的手段,率領大軍先在西邊的延津方向,造出要強渡黃河的聲勢,吸引袁紹的主力前來;然後突然揮兵向東,奔襲顏良的側背。顏良倉促應戰,被關羽當場刺殺。前哨戰的第一場,用兵多變的曹操完全占了上風。

曹操發現對方出動的兵力相當強大,立即斷然放棄白馬,收縮兵力集中戰線。正當曹操把白馬的軍民和物資,向南面的官渡轉移時,對方的主力從延津強渡黃河,發起沖擊。曹操將計就計,把物資車輛作為誘餌,搞亂對方騎兵隊形後,指揮精銳騎兵從側背發起猛攻,斬殺了袁軍的大將文醜,又取得前哨戰第二場的完勝。

接連取勝的曹操,頭腦依然冷靜,又將延津一帶的兵力全部收縮到官渡,從而誘敵深入,把敵方的後勤補給線盡可能拉長,以便尋找戰機破敵。這種戰略,與後來陸遜在猇亭之戰中對付劉備的方針,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雙方主力一決雌雄的大決戰,到此終於上演。

當年八月,袁紹以東西連營並進之法,逼近官渡,迫使曹操出兵應戰。兵力比對方少一半的曹操,一出戰就發覺形勢不利,立即收兵還營,憑借堅固壁壘固守,等待有利的戰機。

九月間,袁軍采用各種進攻手段,包括壘土山、修箭樓、挖地道,發起全面攻擊。而曹軍也采取相應措施進行還擊:趕制出拋射石塊的“霹靂車”,砸爛對方的箭樓;又在營盤之內挖掘深溝,對方只要從地道一露頭,就遭到猛烈打擊。雙方僵持將近一月後,綜合實力明顯弱於對方的曹操,一度產生了動搖心理。他給留守許都的首席謀臣荀彧寫信,說是準備撤軍,休整以後再說。荀彧立即回信勸阻,並且用當初劉邦與項羽長期艱苦對峙,劉邦因為能夠再堅持那麽一點點時間,終於獲得成功的先例,給他打氣加油。對曹操來說,荀彧的回信很及時,也很給力,他戰勝自我,咬牙堅持,同時積極尋找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