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國家脊梁(第3/4頁)

最近本人遵照公正輿論,討伐朝廷罪人——首先將你定性為朝廷罪人,出兵就堂堂正正了;

軍旗麾蓋指向南方,劉琮束手投降——這是給你豎立榜樣,指明前途;

現今正在訓練八十萬水軍——這是在顯示肌肉;

要與孫將軍在你的吳縣打獵——吳縣即現今江蘇蘇州市,是當時孫權的政治中心,在這裏打獵,獵物當然不是野雞野兔,而是你孫權啊!

這哪裏是什麽邀請函?明明是最後的通牒,更是挑戰的戰書。

靜默一陣之後,資格最老、年紀最大、地位最高的張昭,首先發言說:“曹操是漢朝的丞相,又挾制天子征伐四方;如果抗拒他,首先道理就不順。況且長江的天險,他已經與我們共同享有。至於在兵力的多寡上,就更不能與他相提並論。所以我認為,不如迎接曹操。”

他所說的“迎接曹操”,就是遮遮掩掩地說“投降曹操”。張昭以下的一班文臣,首先考慮的都不是國事,而是如何保全自己的家產和家屬,所以馬上紛紛附和,當然,個個口頭上都是振振有詞。

孫權沒有想到張昭、秦松等人,現今的骨頭更軟,私心也更重。他不想再聽這些人毫無骨氣的屁話,就借口要更衣,走出大廳。當時所謂的更衣,就是上廁所的雅稱。說到上廁所,那時候人們擦屁股還很原生態,是用硬質的竹片或木片來刮除,叫做廁籌。但是去除廁所的臭味,高門貴族卻很講究,是用小小的幹棗放在旁邊,用來堵塞鼻孔,專門叫做廁棗。

魯肅一看,立即跟了出來,提醒孫權說:“主公千萬不要聽眾人的謬論!趕緊請公瑾回來商議定奪吧。”

原來,周瑜這時正奉孫權之命,前往柴桑東南的鄱陽縣(今江西省鄱陽縣)出差。他得到孫權的緊急召喚,便飛速趕回柴桑。那麽這一次,周瑜又會怎樣顯示他國家脊梁的重大作用呢?

《三國志》卷五十四《周瑜傳》記載,周瑜一回來,議事大廳就再度開會,他作了長篇發言。他首先面向孫權,其實是針對眾人,嚴肅說道:“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裏;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意思是說,雖然曹操名義上是漢朝的丞相,實質卻是漢朝的奸賊!將軍您具有不尋常的軍事雄才,憑借父兄開創的事業,據有江東,轄地縱橫幾千裏;士兵精銳而且足夠使用,物資充足,英雄人物樂於為您效力。就應當橫掃天下,為漢朝除去這個奸兇;何況曹操親自前來送死,怎麽可以迎接他呢!

開頭這段話,是立論的根本。針對張昭等人說不投降曹操“道理就不順”,更針對曹操信中把孫權定性為“朝廷罪人”,做出有力的反擊,從而占據道義上的制高點。那麽周瑜把曹操定性為“漢賊”,即東漢朝廷的奸賊、逆賊,他有根據嗎?回答是不僅有,而且還非常充分。

根據就在這一年上半年,曹操的一次重大政治舉措上。正月間,他宣布廢除東漢朝廷一直實行的三公執政制,改用丞相執政制。於是,曹操就不僅在實際上,而且也在名義上,實現了對東漢朝廷大權的一人壟斷,從而徹底把漢獻帝變成了傀儡。西漢的中央行政體制,大體說來,是沿襲秦王朝,實行丞相制,以丞相為朝廷行政系統的首腦,丞相有時也稱為相國。丞相一人執政,對皇帝的君權有潛在威脅,所以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後,就廢除了丞相制,改用新的三公執政制。三公是太尉、司徒與司空的合稱,三者共同執政,瓜分了原來屬於丞相一人的權力,對君權的威脅就大大減小了。但是,朝廷中一旦出現強勢的大臣,就又會恢復丞相執政的舊制度,以便自己獨攬大權,此前的董卓就是如此。在當時,董卓是名副其實的漢賊,不然也攤不上關東各路聯軍討伐他的大事兒。但是,要論對東漢朝廷祖傳行政體制的叛逆,董卓還是比不上曹操徹底。董卓自己當了相國,卻並沒有敢明目張膽廢除三公,所以王允還在當司徒,暗中籌劃刺殺董卓。而曹操卻來得更加生猛,一開始就把三公全都廢除了,自己當丞相,大權獨攬。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曹操確實比漢賊董卓還更加漢賊,所以周瑜對他的定性,一點也沒有冤枉他。既然曹操是不折不扣的漢賊,堅決不向他低頭屈服,就是名正言順的事兒了。

接著周瑜具體分析敵我形勢:“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稿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現今北方既沒有安定;加上馬超、韓遂還在關西,成為曹操的後患;而且他放棄鞍馬,憑借舟船,與江東一爭高下,這原本就不是中原軍隊所擅長的本事;再說如今氣候嚴寒,曹軍的戰馬沒有草料;驅趕中原將士長途跋涉於南方的水鄉,不服水土,必定要生疾病。以上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而曹操卻冒險違背;因此擒殺曹操,就在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