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品美玉

三國多名將,正說也精彩。

本書講述三國名將,采用的是新的排列順序,從孫吳開始講起。首先登場的這一位,是出身高貴的美男子,又娶了大美女為妻,還打得曹操落荒而逃,開創了三國鼎立的最初局面,堪稱孫吳主帥型名將的第一名——他就是著名的周瑜。但是,現今人們對他的了解,多半是從《三國演義》得來。而《三國演義》中的周瑜,人品的缺陷很嚴重:一是心眼小,容不下比他高明的諸葛亮;二是氣量小,一受挫折就生氣,最後活活被氣死;三是無良心,赤壁之戰中孔明多次幫他的大忙,他反而恩將仇報要殺孔明。心眼、氣量兩個小,再加無良心,這就叫“兩小無良”。那麽周瑜的人品真是如此惡劣嗎?真相究竟怎麽樣?《三國演義》又為何要將他寫成這個樣子呢?

先來說第一個問題,周瑜的人品,是否真的是“兩小無良”?既然是羅貫中這樣寫,那麽破解謎團,就從他的《三國演義》入手好了。“演義”這個詞,早在三國之前的東漢就已經出現,那時候是指對儒家經典的詮釋和發揮。至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最初全名叫《三國志通俗演義》,意思是對陳壽《三國志》的通俗化推廣。

陳壽是西晉的史學家,早年在蜀漢當官。蜀漢滅亡,他下崗在家待業。後來再度上崗,到西晉王朝的京城洛陽,擔任撰寫史書的史官。西晉統一天下,他開始撰寫三國歷史,完成《三國志》六十五卷。這本書優點很多,因而流傳至今,列入正史“二十四史”,成為研究三國的首選史書。這部書是用文言文寫成,不適合廣大普通讀者閱讀。到了千年之後的元代末期,羅貫中使用當時的白話來改寫。因為屬於通俗化的推廣,所以取名《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在韓國和日本,直接就叫《三國志》。

既然羅貫中的書,號稱是在對陳壽《三國志》進行通俗化的推廣,那麽要破解周瑜的人品究竟如何的謎團,直接去查《三國志》不就行了嗎?好,徹查《三國志》,從頭查到尾,得到如下兩點結果:一、周瑜人品“兩小無良”的具體情節,包括心眼小,容不下孔明;氣量小,“三氣周瑜”,他被活活氣死;還有無良心,恩將仇報,孔明幫他草船借箭、七星壇借東風,他卻派人殺孔明等等,這些在《三國志》中,全都沒有記載。二、周瑜的死因,《周瑜傳》中明確記載是在出差途中“病卒”。《魯肅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中所記周瑜臨終前給孫權的報告,也說是“道遇暴疾”,即途中突發急病。所以他的死與諸葛亮沒有任何關系。

再將搜索範圍,擴大到與三國歷史相關的所有現存其他史書,如範曄的《後漢書》、袁宏的《後漢紀》、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許嵩的《建康實錄》等等,依然是同樣的結果。

查證的結果很清楚:《三國演義》中與周瑜人品心眼小、氣量小、無良心等相關的情節描寫,在傳世的正規史書中,全都沒有記載,純屬虛構,不可當真。既然純屬虛構,那麽周瑜的人品的真實情況,到底如何呢?

我們依然還是從《三國志》來考察。陳壽《三國志》筆下的周瑜的人品,歸納起來是三個“大”:大方、大義、大度,可以稱為“三大天王”。

先看第一個大,大方。周瑜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人氏,當時的舒縣,在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關於周瑜的籍貫,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在舒城縣,這是有問題的。因為正史明確記載,東漢的廬江郡之下,只有舒縣,而沒有舒城縣;舒城縣最早出現,是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已經是周瑜去世五百多年之後才發生的事了。

《周瑜傳》中記載,他出身高官名門,家中極為富有,年輕時又“長壯有姿貌”,即身高體壯,外貌英俊。總之,他是典型的“高高富帥”一個,比現今大家說的“高富帥”,還多了一個高,高官名門的高。

但是,當時這位高高富帥,在平時幹些什麽事兒呢?他並沒有胡作非為到處幹荒唐事,而是認認真真在幹正經事。東漢獻帝初平元年(190),虛歲才十六的周瑜,前往北面不遠的壽縣(今安徽省壽縣),去拜訪一位叫孫策的非凡人物。不料這一去,就與孫氏家族結下了不解之緣。

孫策,字伯符,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富陽市)人氏,是孫權的大哥。當時他父親孫堅,因為在中原討伐董卓,就將家眷帶到接近前方的壽縣。周瑜與孫策一見面,彼此就覺得十分投緣。一是志趣相投,都有遠大抱負;二是話語相投,雙方都十六歲,孫策只大一個月,於是二人結為生死之交。在這裏插一句,當時人們計算年齡,都是按照虛歲,而不是實歲來算,史書裏面都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