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蓬門突有貴客至(第2/2頁)

不管脾氣秉性如何,至少“純孝”這一條王青洪是做到了。

見王青洪如此,王老太爺微微頷首,似有欣慰之意。

王福平、王福安兄弟卻被驚的魂不守舍。王家內十二房的大老爺,即便他們兄弟今日初見,卻對其大名早就如雷貫耳。

王青洪十三歲過童子試,十七歲中舉,十八歲金榜題名,進士及第,名列一甲探花。

若非中間因丁憂回鄉守制,耽擱數年,說不定已經成為一方大員。饒是如此,成就也令人矚目,不惑之年,便已經是從三品參政。

在王氏出仕的族人中,他的品級僅次於在京裏任刑部侍郎的宗房二老爺。

王家族人每每提及十二房這位大老爺,也多帶了各種羨慕崇敬。

就是安陸州外姓百姓,也都曉得王家當年曾出來個少年探花郎,娶的是京中官宦家小姐,在外頭做大官,前途不可限量。

這樣傳說中的人物,在王老爹靈柩前執了稽首之禮,王家兄弟不是驚喜,而是驚嚇。

王老太爺似也看出王福平兄弟的拘謹,不願喧賓奪主,影響治喪之事,被迎到廳中吃了兩口茶,便借口天色不早,帶著王青洪告辭出來。

在出大門前,王老太爺不由地又望向在靈前誦經的道癡,而後看了看王青洪,到底沒有說什麽。

出了王家,王青洪上了王老太爺的馬車。

待馬車出了王家窯,他終於忍不住問及王老爹與自己淵源。

他倒不是懷疑王老太爺會扯謊,只是有些疑惑,為何父親生前從來沒有提及此事。

父親生前雖行事稍顯刻板,可絕對做不出將恩情拋到腦後之事。

王老太爺道:“你父並不認識王老哥。他是無意受了王老哥大恩,至於其中詳情,因還牽扯到旁的,至於能不能告知與你、何時告知與你,還需再等等看。”說到這裏,他便耷拉下眼皮,不欲在說話的模樣。

王青洪聞言,越發糊塗,可也不好啰嗦,只能按捺住滿心好奇,心裏想著是不是回去問問自己母親,看是否能尋得蛛絲馬跡。

既受了對方大恩,本當早作回報。先前不知,還算情有可原;如今既已經知曉,總要有恩報恩才是……

這會兒功夫,馬車已經停下。

挑開馬車簾,王老太爺望著上山的石板路,轉頭對王青洪道:“青洪跋涉千裏,今日始歸,又陪老頭子轉了一圈,想來也乏,先回城歇息吧,打發人給你大哥說一聲,今晚我歇在西山,明日再回。”

王青洪上午才歸家,確實帶了勞乏,可看看眼前蜿蜒的青板路,到底不放心,道:“山路崎嶇,眼見天色將暮,若是大伯有事想要上山,還是侄兒代勞吧?”

王老太爺擺擺手,道:“這幾步路,我還走得動。勿要再啰嗦,趕緊回去。你離鄉多年,要操心的事情還多。”

他板起臉來,王青洪也只能老實應下,少不得吩咐相隨的仆從好看服侍。目送王老太爺上山後,他才轉身上了自己馬車回城去了……

王家靈棚裏,道癡誦完第七遍《地藏經》時,天色已經黑了大半。

即便曉得山上除了老和尚,還有王福安的兒子在,可道癡還是有些不放心。

他連齋飯也沒有用,提著王家的給預備的一盞白燈籠,在暮色朦朧中上山。

在山腳下,他遇到下山的王家子,這才曉得王老太爺先時上了山,今晚要留宿寺中。

道癡原本略顯急促的腳步,變得遲緩起來。因王老太爺上山多次的緣故,道癡也見過他多面,總覺得他打量自己的目光略帶深意。

今日在靈堂前相見時,這種感覺越發強烈。

可他自問平素行事,也沒有顯示哪裏不對之處,為何那老爺子打量自己的眼神一次比一次古怪?

思量一番,道癡終是猜不出緣故,便就撂下不想。

他腳下頻率已經恢復如常,既是想不明白,就不要想。雖說他很滿意目前這種平淡如水的悠哉生活,可也不是怕事的性子。最多不過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罷了……

※※※

州城,西北,王家十二房老宅,上房。

因王青洪晚歸的緣故,晚飯用的晚,這會兒才撤下飯桌。

待兒女們都下去,王青洪壓下心頭澀意,開口道:“慧娘,是不是該使人將四郎接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