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逐鹿中原,天朝初建的歷史博弈(第3/10頁)

李淵自封為大將軍,讓兒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別作為左右領軍大都督,讓劉文靜作為司馬,手下的眾多士兵統統稱為義士。李淵一眾人馬離開了晉陽,開始向長安進軍。一路上,他們繼續招兵買馬,模仿農民起義軍的做法,將官倉打開把糧食分發給百姓,收買人心。當他們抵達霍邑的時候,發現這裏的道路十分狹隘,再加上接連幾天的暴雨,導致軍糧中斷,在這種危急的時刻,他們又遭遇了隋軍的襲擊,可謂是雪上加霜。李淵因此開始有些動搖,產生了想要撤兵回晉陽的想法。李世民和哥哥李建成一起勸慰父親:“我們現在已經將起義的事情召告天下了,如果現在就打退堂鼓,那些支持我們的人該怎麽想?而且就算我們回晉陽,隋煬帝會輕易放過我們嗎?我們已經沒有回頭路了。”李淵聽完後反復權衡了利弊,改變了撤退的想法,決定繼續帶兵向前進發。

這天,當李淵的兵馬來到了霍邑的城邊時,李淵派李建成帶領數十位騎兵到城下挑戰,又讓李世民領兵從南面的山頭進行突擊,把從城中沖出來反擊的隋軍人馬逼得無路可逃,很快占領了城池。攻下霍邑之後,李淵一行人繼續向西進軍,渡過黃河,攻下長安。李淵向百姓指出了隋煬帝的昏庸無道,宣布把隋王朝的嚴苛法令一律廢除。為了籠絡人心,李淵還讓隋煬帝的孫子楊侑做了皇帝,叫做恭帝,尊稱隋煬帝為太上皇,但這些只是他的一時權衡之計,楊侑只是個提線木偶。

公元618年的夏天,江都傳來了隋煬帝被殺的消息,李淵廢了恭帝,在長安即位稱帝,改國號為唐,年號武德。

一代巾幗平陽公主

在山西平定縣與河北井陘縣的交界處,屹立著一座巍峨的雄關,像是一只翺翔於山巒中的雄鷹,這裏是出入山西的咽喉之地,也是歷代兵家的必爭之地。盡管這座雄關恢弘壯麗,卻有一個十分溫柔的名字“娘子關”。據史書記載,這裏曾經叫做葦澤關,在隋末唐初的時候,平陽公主曾帶兵駐守在此,由於當時平陽公主的軍隊被稱作“娘子軍”,所以有了後來的這個名字。

平陽公主是唐高祖李淵的愛女,排行老三,她與大哥李建成、二哥李世民和弟弟李元吉都是竇氏所生。史書中的平陽公主是一位有膽有識的巾幗英雄,但她的名字和生日卻沒有記載,後人稱她為李三娘、李平陽等。

盡管平陽公主是家中唯一的女孩,但是父母對她卻沒有絲毫的嬌寵溺愛,使她從小就養成了堅毅的性格。平陽公主的幾個兄弟從小就聰敏過人,騎射征戰、文韜武略無不精通。平陽公主從小就跟著他們一起舞刀弄槍、騎馬射箭,絲毫沒有貴族千金嬌氣羸弱的性格。在父親研究排兵布陣的時候,她也常常發表自己的看法。

時光如白駒過隙,平陽公主已經從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成長為一位妙齡少女。長安城中的貴公子們紛紛前來求親。當年竇毅為竇氏選擇夫婿的時候,花了很多心思。現在李淵為自己花容月貌、能文能武的寶貝女兒擇婿,自然也用心竭力。他與夫人權衡再三,選中了晉州臨汾的青年才俊柴紹。柴紹也是出身於貴族之家,習得一身好武功,嫉惡如仇,為百姓打抱不平的美名傳遍了整個關中地帶,年紀輕輕就當了太子的貼身侍衛,他的父親是隋朝的太子右內率,正可謂門當戶對、郎才女貌。

婚後,柴紹攜愛妻定居長安城。隋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在晉陽起兵。當時李淵自覺勝出的機會並不大,因為他的地盤在遙遠的晉陽邊境,遠離首都長安和東都洛陽,手下的兵馬也不足,只有數萬人,而且那時突厥不斷進犯。由於形勢危急,平陽公主和丈夫柴紹準備立刻前往晉陽與父親匯合,以便助他一臂之力。柴紹分析了當時的情況,對妻子說:“現在的情況比較特殊,如果我們一起去怕會被旁人猜疑,一旦事情敗露我們都會被朝廷捉住。”平陽公主聽後決定讓丈夫先走,自己留在後方將各種事宜妥善安排,把最大的危險留給了自己。

平陽公主動身回到鄠縣,換上了丈夫的男裝,自稱李公子,變賣當地的產業,將換來的錢用來賑濟災民、招募軍隊。沒過多長時間,她就招收了一支數百人的隊伍。等到李淵開始舉兵反隋的消息傳來,她開始為父親招募更多的軍隊。她到處聯絡反隋的起義軍,以自己過人的膽略和才能,在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裏,將四五支具有相當規模的起義軍收入麾下,勢力大增。

平陽公主懂得如何在亂世之中打造一支得民心的軍隊,她的隊伍中不乏兵痞流氓和殺人越貨者,甚至有地方一霸和混世魔王,這些人殺人不眨眼。但是平陽公主賞罰分明、軍紀嚴明、處事公道,再加上她很善於處理各方利益和沖突,所以始終牢牢掌握著軍隊的大權,讓整支軍隊都對她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