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井陘訪古尋戰場(第3/3頁)

[15] 從楚漢戰爭以後的進程來看,基本上按照韓信的這個計劃進行。只是,因為劉邦不斷地抽調韓信軍南下支援滎陽,而將深入楚國後方、破楚糧道的任務,交由劉賈和盧綰配合彭越進行,詳見本書第四章之七“劉賈、盧綰開辟敵後戰場”。由於該計劃事關重大,我根據當時的形勢作了闡述。

[16] 太行八陘為南四陘之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北四陘之井陘、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參見李孝聰著《中國區域歷史地理》第三章第二節之二“秦晉交通與太行八陘”,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17] 《史記·秦始皇本紀》:“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

[18] 井陘道西口,在今山西平定縣舊關一帶。

[19] 今天的井陘道東口,在河北鹿泉市土門關一帶。當時的東口,應在今井陘縣威州鎮一帶,說見本章之八“井陘訪古尋戰場”。

[20] 綿蔓水,就是今天的綿河。源出山西平定縣,娘子關以上稱桃河,過了娘子關稱綿河,流入井陘縣與甘陶河匯合後稱冶河,北流進入今平山縣,匯入滹沱河。

[21] 《漢書·韓信傳》王先謙《補注》引沈欽韓曰:“《尉繚子·天官篇》‘背水陣為絕地,向坂陣為廢軍。’陳馀知兵法,故趙軍笑其陣也。”

[22] 井陘關之戰,韓信軍的數量在五六萬人。想來,其增兵三萬人的計劃,當為隱秘進行不為趙國所知,造成了陳馀低估漢軍的錯誤。

[23] 《史記》成“一家之言”,是帶有濃厚的戰國秦漢子學特點的史書,這是與二十四史中其他史書的最大不同之處。對於《史記》中的歷史故事,需要做真偽虛實的鑒定,重新確認其可信度。關於這一點,可以參見筆者的兩篇論文:《論〈史記〉敘事中的口述傳承——司馬遷與樊他廣和楊敞》,刊於《周秦漢唐文化研究》第四輯,2006年;《解構〈史記·秦始皇本紀〉——兼論3+N的歷史學知識構成》,刊於《史學集刊》2012年第4期。

[24] 《漢書·韓信傳》王先謙《補注》。

[25] 井陘考察,我與北大歷史系丁一川先生結伴同行,共享實地考察的苦樂。考察承蒙河北考古所任亞山先生關照,當地得到杜鮮明所長教示引導,得以撥開多年障眼的迷霧。回北京後,杜所長寄來《井陘歷史文化·文物古跡卷》(政協井陘縣委員會編,新華出版社,2005年)之相關材料,進而得以從文獻上加以確認。謹在此對任亞山和杜鮮明先生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