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秦漢的鄉裏社祭

幸運的陳平,得到妻家的幫助脫貧後,開始在鄉裏社會中嶄露頭角。

前面已經說過,陳平是陽武戶牖人。陽武是縣名,戶牖是鄉名,陳平帶張負去外城墻邊的家門口,一直深入到了街巷中。當時的街巷,稱作裏,陳平所居住的裏,叫做庫上裏,大概是因為靠近倉庫而得名。

秦漢時代,郡縣鄉是國家的基本行政區劃,裏是鄉之下的居住區,也是居民組織。郡縣鄉三級政區中,郡由軍區演化而來,組合變化較大,縣本是君王的直轄地,作為政區相對穩定,至於鄉裏,都是基於自然聚落所做的行政編制,保留了遠古以來基層社會的生活原型。

秦漢時代的鄉,上承縣,下治裏,從戶籍、稅收、徭役、治安、教化、選舉等各個方面直接管理鄉內民戶,是政權的末端組織,相當於現代中國農村的鄉鎮和城市的街道辦事處。每鄉的戶數,由數百到數千戶不等,全國平均下來,一鄉大概不到兩千戶人家。鄉一級政府機構,設有鄉嗇夫,相當於鄉長,負責一鄉的行政事務;鄉嗇夫下有遊徼,負責治安;有鄉佐,負責徭役、稅收等,都是從國家領取俸祿的基層幹部。秦漢的鄉,還設有三老,選取地方上德高望重的長老類人物出任,免除他們的租稅徭役,讓他們引導民風,掌管教化,作連接官民的中介。

裏是政府指導下的居民自治組織,戶數從十余戶到百戶以上不等,根據自然聚落的實際情況設置。一般說來,秦漢時代的裏,特別是在平原地區,往往自成一個封閉的小區。裏有門,白天打開,夜晚關閉,裏中有街巷,居民的住宅沿街巷修建,各家自有門戶,大致相當於現代中國舊城區中加了門的胡同巷子,農村地區圈上土墻的村莊[11]。

裏有裏正,為一裏之長,下有十長伍長,主管十戶五戶人家,還有裏監門,負責裏門的開閉看管。不過,這些裏中的管事人都不是政府官吏,而是居民中推舉出來的協管,相當於城鎮的街道居委會主任和農村的村長,以及下面的小組長一類角色。至於裏監門,最是寒磣,不過是小區守大門的保安,由居民共同出錢,往往雇用窮愁無業、生活沒有著落的人來擔當,身份極為低下[12]。活躍於秦末的多位英雄人物,如張耳、陳馀、酈食其等,他們落難潦倒時,都曾作過裏監門。

在古代社會,裏既是社會的基層組織,也是居民的共同生活場所。在裏民的共同生活中,社和社祭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社是土地神,來源於原始的土地崇拜。對於安土重居的古人來說,社神是民間信仰的主神,社祭是鄉裏社會年中的大事,春三月有春祭,祈求豐年,秋九月有秋祭,報告收成。祭祀社神,有固定的場所,也稱為社,往往選取有枝葉茂盛的大樹或者叢林處,有的還建有土墻或者祠堂,築有祭壇,稱之為社壇。

裏中祭祀社神,一裏之人,共同參加,共同出資,預備酒肉食物作為祭品獻供,祭祀完畢以後眾人分享,於是一裏之人,宴會飲酒,神人同樂。遠古以來,神人同樂的社祭,不但是鄉裏社會莊嚴的祭日,也是盛大的節慶宴樂,質樸的先民們,或者是殺雞屠狗,扣甕敲瓶相和而歌,或者是宰羊椎牛,擊鼓撞鐘投足而舞,至於富商大賈們襄助的大社,鼓瑟吹笙,倡優百戲,更是盛況空前。有詩說得好,“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古風猶存的唐代詩文,依然傳遞出秦漢社祭宴樂的歡樂陶醉[13]。

因為社祭是裏中的大事,主持社祭的人,往往是裏正,或者是裏中德高望重的長老。社祭是共同出資的公眾活動,祭祀後祭品的分發分享,既婆婆媽媽,又零細瑣碎,如何能夠公平合理,樂一裏人之心,最是操心費神,需要精明的人來周到處理。史書上說,庫上裏中舉行社祭,祭祀後分發祭肉時,陳平被推舉出來主刀。陳平分肉,公平得體,切合上上下下利益,得到眾人的歡喜,裏中的父老,對陳平評價甚高,稱贊他“善為一裏之宰”。有心的陳平聽到後感嘆地說:“呵呵,如果讓我來宰執天下,也將如同分肉一樣。”

陳平分肉的事情,是司馬遷寫進《史記·陳丞相世家》中的傳聞故事,由這件小小的逸事,我們不但可以感受到陳平年少時的志向風采,更可以體察到秦漢時代鄉裏社會的風土人情。戶牖鄉距離陳留縣(今河南開封東南)不遠,東漢以來,編入東昏縣劃歸陳留郡。東漢末年著名的文人、女詩人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曾經為陳平主持分肉的庫上裏神社豎碑,留下有《陳留東昏庫上裏社銘》 [14]。其文曰:

惟斯庫裏,古陽武之戶牖鄉也。春秋時有子華為秦相。漢興,陳平由此社宰,遂佐高祖,克定天下,為右丞相,封曲逆侯。永平之世,虞延為太尉、司徒、封公。至延熹,延弟曾孫放,字子仲,為尚書。……詔封都亭侯,太常、太仆、司空。……僉以為宰相繼踵,鹹出斯裏。秦一漢三,而虞氏世焉。雖有積德余慶終身之致,亦斯社之所相也。乃興樹碑作頌,以示後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