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漢中的地形交通

漢中,地處秦嶺和大巴山之間,為一山間盆地。今天的漢水,發源於盆地西部的山地(蟠冢山),自西向東橫流,形成一狹長平原,東西長兩百余裏,南北寬10到50裏,稱為漢中平原。漢中地區,氣候迥異於關中而同於巴蜀,屬於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域,溫暖濕潤,雨量充沛,盛產稻麥水果,號稱“陜南糧倉”。

漢中地區,古來有褒國。西周末年,周幽王寵愛褒姒,為求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失去了天下的信任,最終鬧得亡了國。那位千金難買一笑的冷面美人,就出身於漢中的褒國。到了春秋時代,漢中北有秦國,南有蜀國,成了秦蜀兩國反復爭奪的地方。公元前387年,秦國再次從蜀國手中奪取了漢中,從此以後,漢中就一直是秦國的領土。

漢中地區,與東部的淮泗地區一樣,地處中國大陸南北分界的地理線上。漢中地區,也與淮泗地區一樣,在中國政局南北對立的時代,常常是反復爭奪的焦點。秦亡以後,劉邦由漢中反攻關中,進而統一天下,漢中成了龍興之地。三國時期,曹操、劉備爭奪漢中,諸葛亮以漢中為基地,五次北伐失敗,蜀漢之亡,也由失守漢中開始。南宋時期,漢中地區再次成為南北勢力推移的地帶,宋在此屯駐重兵。蒙古軍隊由大散關攻入漢中,東進滅金,繼而南下滅蜀,南宋不久亡國。

古往今來,進出漢中最大的難題是交通。由漢中進入關中地區,必須通過山間的古道,穿越秦嶺山脈。秦嶺山脈,東西綿延800裏,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山勢險峻難行。秦漢時代,自東而西,穿越秦嶺有四條道路,分別稱為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和陳倉道,都是蜿蜒穿行山谷間的險峻小道,中國交通史上著名的棧道,就集中在這些道路上。除此之外,還有一條沿西漢水迂回去隴西,再翻隴山(六盤山南段)東去的道路,稱作祁山道。

子午道,由鹹陽南部的杜縣(今西安市長安區)出發,入子午谷(今長安區子午鎮附近),沿山間河谷前行穿越,進入漢中平原,經成固縣(今陜西城固),抵達漢中郡治南鄭縣(今陜西漢中)。子午道,全長600余裏,是早早開通的官道,也是由漢中出秦嶺後,距離鹹陽最近的通道[23]。

儻駱道,北口在駱谷(今陜西周至縣),穿越入秦嶺,沿儻水河谷(今洋縣境內)進入漢中平原,西去抵達漢中。儻駱道,為連接鹹陽和漢中的最短道路,也是最險峻的道路。不過,這條道路,在本書所敘述的秦末漢初時期,史書中沒有提到,或許只是民間的小道,尚未作為官道開通?

褒斜道,北口在斜水谷口(今陜西眉縣),穿越入秦嶺,沿褒水河谷(今留壩縣和漢中市)通到南鄭。這條道路,長470余裏,在秦嶺棧道中最負盛名,著名的石門遺址就在這條道上。不過,褒斜道的大規模修建,是在漢武帝時期[24],秦末漢初,這條道路,應當也是一條小道。

陳倉道,又稱故道。由陳倉出發,進入故道縣,過大散關,沿嘉陵江上遊河谷西南穿越,大體走今寶成鐵路的路線,經過今陜西鳳縣、甘肅徽縣、陜西略陽縣,然後,東去經過今勉縣抵達漢中。

祁山道,是古代連通關中地區和漢中地區的另一條通道。這條道路,也由陳倉出發,沿汧河西北行,翻越隴山抵達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然後經祁山沿西漢水順流而下,過西縣(今甘肅禮縣)、下辨(今甘肅成縣西北)地區進入今陜西略陽,沿漢水一直抵達漢中[25]。

古往今來,歲月流逝,山河變遷。漢中的地形和交通,特別是漢水上遊水系所形成的空間,歷史上有重大的變化。遠古以來,今天的漢水與西漢水是一條河道,發源於今甘肅天水西南,南下流經隴南地區的禮縣,西南經由西和縣、成縣進入陜西略陽,一直向西流去,與今天的漢水一體連通,經過勉縣、漢中地區、安康地區進入湖北,再流經十堰、襄樊、荊門、孝感等地區,在武漢匯入長江。

當時,漢水上遊略陽一帶,有巨大的山間水道型湖泊,被稱為天池大澤。由於天池大澤儲水擡高水道的原因,漢水上遊的各個河道,大多通航,水路交通便利。從漢中出發,逆流而上,舟行可以抵達隴西,順流而下,行船可以一直抵達西楚,浩浩蕩蕩一條漢水,成為聯系隴南、漢中、荊楚間的重要通道。公元前280年,秦國將軍司馬錯統領秦軍進攻楚國,就是由隴西郡(今天水)出發,乘船順漢水東南下,經漢中一直抵達楚國的黔中郡(今湖北十堰市的竹山、竹溪)一帶的。

漢水全程通航的這種情況,在西漢高後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86年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年的春天,今陜西略陽、寧強地區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史稱武都地震[26]。由於武都地震引起的山崩地變,漢水被截斷成為西漢水和漢水兩條河,古來貫通的水路交通被切斷。爾後,隨著地形的變化,嘉陵江和漢水的分水嶺在略陽一帶形成,西漢水及其附近的河道南流進入四川,成為嘉陵江上遊的水源。失去了西漢水的漢水,河道縮短,水量減少,舟楫之便也大不如從前[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