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劇變(第2/2頁)

朱由校不傻,知道上海放棄不得,放棄上海就等於放棄江南,江南的米糧布匹和工業品占了大明歲入的八成以上,尤其是高精尖的造船、機械、兵器產業,更是占據絕對優勢地位,一旦遷都北京,軍隊就失去了後勤支援,沒辦法打仗了,所以他堅持不遷都,魏忠賢也奈何不得。

北方,袁崇煥父子還在頂著西夏人的壓力,強大的噶爾丹大軍何止五十萬人,而是令人咋舌的百萬大軍!這裏面有水分不假,但也水不到哪裏去,原先分散在山西甘肅各地的鐵道兵團,本來就是西夏新附軍的俘虜改編的,現在又反正回去了,噶爾丹實力大增,再加上劉宗敏獻上的無數火銃大炮彈藥輜重,更是如虎添翼,強大的壓力壓得袁崇煥父子喘不過氣來。

要是袁崇煥守潼關,興許城早就破了,但是有了善於用兵的袁承志指揮協調,潼關竟然固若金湯,少帥用了數艘飛艇偵查敵人的位置,呼喚重炮轟擊,屢次打垮西夏軍的突擊,又在陣地前挖了壕溝,鋪設了鐵絲網,讓西夏騎兵寸步難行,被西軍諸將贊為少年英雄,諸葛再世,袁崇煥也欣慰不已,覺得兒子長大了,只有袁承志自己從不自誇,因為他知道自己這些招數全來自於一本從京師講武堂的廢墟裏扒出來的西域戰爭教材,主編者正是劉子光。

南京被圍的時候,袁氏父子也曾接到過京城的求援電報,但是袁承志不敢暴露自己私自調動大軍的事情,又覺得南京城高墻厚,堅持個半年沒問題,便從北京調撥人馬南下,沒走到天津呢,京城淪陷的消息就傳來了,而且西夏軍加大力度猛攻潼關,不讓他們騰出手來回援京師,一來二去就耽誤了,再後來就是通電戰了,作為忠臣良將,袁氏父子自然是堅決站在天啟帝一方的,堅決不承認南京偽政權和徐州監國政權。

大明的國土上,上海南京徐州以及西夏大軍四方勢力犬牙交錯,除了劉子光之外,任何一方的日子都不好過,天啟弘光政權就不說了,西夏噶爾丹的壓力也不小,一百萬大軍說出來是挺唬人的,可是每天人吃馬嚼的可不是小數目,他的後勤路線全在茫茫沙漠戈壁之中,運輸極為艱難,渭河平原本身就不大,自給自足還馬馬虎虎,一下子湧進來這麽多人,糧食根本不夠,如果不能盡快打進中原,自己就先耗死了。

噶爾丹沒有無線電,不曉得阿奴已經失手,等他從幾個逃回來的西夏兵那裏得知奇襲軍隊已經全軍覆滅的時候,一向穩如泰山的噶爾丹竟然暴怒失態,下令不惜一切猛攻潼關,就算拿人命填也要打進中原。

潼關城下展開血戰,前仆後繼的西夏軍讓袁氏父子暗自心驚,這樣兩敗俱傷的打法他們可耗不起,他們還要留出兵力對付逆賊劉子光呢,既然噶爾丹志在必得,那不妨退一步海闊天空,主動撤離潼關,引西夏軍入中原,把局徹底攪亂。

天下大亂之際,手上有兵才是王道,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再說了,攘外必先安內,劉子光這個奸賊還沒鏟除呢,怎麽能安得下心來對抗外虜,袁氏父子經過一番取舍,終於毅然放棄潼關天險,引兵回師河北,自此西夏軍正式進入中原。

過了潼關就是河南境內了,西夏大軍剛剛入境,早有探馬回報徐州監國,劉子光手上的兵力,十成倒有七成是鋪在河南境內的,他和袁氏父子的想法有所不同,別管是弘光還是天啟,總歸都是漢人,自家人鬧矛盾可以先放一放,西夏外虜可來不得半分馬虎,必須優先對待。

和西夏軍對陣的紅衫軍由兵部尚書李巖指揮,李巖是河南本地人,算是在家門口作戰,兼有這個時代最先進的參謀部和完善的後勤、偵查、通訊系統,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打不贏才奇怪了呢,既便如此,劉子光還是決定親臨前線督戰。

就在他準備啟程的時候,有人來報:宗室們鬧亂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