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完顏雍殺死完顏亮(第3/10頁)

區別是一大片強勁密集的箭雨!

能射出三石以上重量的宋軍神臂弓的箭雨。這種打擊是第一代金軍戰士都無法承受的,在和尚原、仙人關,在各個戰場上這都是金軍的噩夢。

金軍立即調頭就跑,按說全是騎兵兵種,想逃的話不是問題,可他們忘了這是在哪兒。古運河沿岸地貌彎曲狹窄,沖進來時可以一窩蜂地前進,想調頭,尤其是全軍調頭往回跑,那就很難了。身後皂角林裏的宋軍沖了出來,反過來追殺他們。

直到這時高景山才意識到上當了。他是被引誘過來的,這裏是一片天然的狙擊騎兵的戰場!

進了窄胡同的公牛是悲劇的,這支金軍騎兵以慘敗收場,逃出去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連主將高景山都死在了皂角林外。

戰鬥結束。說實話,公平地講,這場戰鬥在完顏亮侵宋的整個戰爭中只是一次很小的遭遇戰,一片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而已。非得說意義的話,它是開戰以來南宋的第一場勝利,能讓在恐懼中顫抖的宋廷君臣們稍微好過那麽一點點罷了。

就連指揮這場戰鬥的劉锜本人都沒怎麽樂觀。有什麽好激動的,只是給大撤退爭取了一點時間。他繼續按原計劃向江北撤軍,同時病情加劇,再也沒法支撐了。

劉锜倒了。這消息傳到江南,引起一片哀嘆。最後一根梁塌了,還有誰能拯救宋朝?

當時,誰也沒意識到皂角林一戰真正的意義所在,它讓整個戰場悄悄地向西轉移了。這個決定是完顏亮本人作出的,他總結了皂角林之戰的得失,得出一個結論,揚州、瓜洲渡口一帶無法展開大兵團作戰,如果他帶著傾國之兵殺過去,很可能會重演剛剛那一幕。

長江如此遼闊,何處不能突破?於是戰場西移,向中遊開闊地段移動。這一次他顯然做足了功課,選擇的突破點很有歷史感,是當年趙匡胤滅南唐時,曹彬所選的那片江面—采石磯。

完顏亮覺得,從概率上分析,金國遠比當年的北宋強大,而現在的江南卻比不上南唐時的江南。這樣對比,加上采石磯曾經成功的例子,無論如何南宋必將滅亡。

可是他忘了些別的數據,比如南宋的後方。北宋滅南唐之前先滅掉了南漢,抄了南唐的後路。這時南宋的後院卻一片安靜,半個金兵的影子都沒有。

比如四川。北宋先四川而後唐,先確保了上遊的勝利。這時的四川還在南宋的手裏。完顏亮派去的徒單合喜遇到了吳璘,敗得比高景山還要慘。吳璘已經創出了宋軍在戰場上最先進、最復雜、最合理的以步克騎的陣形,其法如下:

臨戰時第一排是長槍手,以半蹲勢踞坐,不得起立,形成一道矛墻。第二排是最強弓,第三排是強弓,第四排是神臂弓。相距不遠,是另一塊相同配置的陣地。陣四周以拒馬為障,以鐵鉤相連,遇敵百步遠時神臂弓先發,七十步時兩隊強弓再射,騎兵則隱藏在兩翼。

這種配置讓宋軍走出了掩體,可以在曠野平地上與金軍騎兵爭勝。徒單合喜正中鐵板,不僅沒進去四川,反而被吳璘反攻倒算,收復了秦(今陜西華縣)、陜(今河南陜縣)、虢(今河南靈寶)等州。

金軍西北方面大敗,可比起最東端的戰局來說,還算是好的。東部戰爭發生在海面上,早在完顏亮大軍開拔之前的一個月,金軍浙東道水軍就完成了集結,開始向臨安方面運動。

他們的對手是南宋治海提督李寶,這位李將軍之前聲名不顯,可他有一個舉世震懾的身份—嶽家軍曾經的戰士,嶽飛的部下。

這些年他被秦檜一黨貶到了海上,遠離了政治軍事中心,卻不料陰差陽錯地給南宋保留下了一股珍貴的元氣。戰爭爆發前,他手邊的兵不滿五千,船不過兩百艘。

在軍力對比上,他能守住臨安海域,就已經堪稱奇跡了。

李寶本人最早的打算也是這樣,在全國都在奢望防守成功的前提下,根本就不可能進攻。可是形勢突然間變化,讓他覺得不進攻就是犯罪!

這個變化完全由一個人造成,他叫魏勝,字彥威,宿遷(今江蘇宿遷西南)人,出身農家,這一年四十一歲,曾經當過弓箭手。

這是一份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档案了,作為一個身體健康的南宋男性公民,幾乎每一個人都有相似的出身和經歷,等到年過四十變得消沉低調,直到默默地衰老死去—而魏勝正好相反。

這人是塊生姜,越老越辣。當他聽說金軍二十年之後又要開戰了,第一反應是今天的陽光真燦爛啊。他站在地上向四面八方嗷叫了一嗓子,大約有三百多個男人聽見了,於是大家一起操起家夥沖向了淮河。

三百多人的民間武裝臨時集結起來,在一位中年大叔的率領下,渡過了淮河,沖向了金國水軍重鎮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