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梁適升官記(第4/5頁)

說梁適,此人心高志大,到了次相都毫不滿足。欲望決定一個人的成就,眼前的光明大道直指帝國首相的位置,難道要百尺竿頭,就此停步?不,決不!他開始尋找龐籍的弱點。這有點難,龐籍,他的名聲在中國人的心裏很不怎麽樣。這都是拜各種戲曲小說所賜,比如說《楊家將》。在那裏他和狄青狼狽為奸,作惡多端,是楊家、呼延家、寇準、八賢王的死對頭。

當然結果也很慘,龐籍全家被殺,還是被死敵呼延慶所殺。狄青也沒落好,居然是千刀萬剮死的。為什麽會這樣,這個題目很大,和中國人的傳統思維觀念有關,以後會在適當的歷史事件裏加以討論。現在要說的,是龐籍本是個為國為民都做過大好事的好官,他怎麽就會出什麽事呢?

他真就出事了。事實上,一旦做到了帝國首相的位置,不管你是個什麽人,都會變成一種人――壞人。不僅會有梁適這樣的人盯著,幾乎全官場所有的官,都在盯著你。

尋找首相的每一個錯誤。

龐籍丟掉宰相,其過程和原因幾乎就是前樞密使高若訥的翻版。事情的起因遠在齊州,在那兒有一位學究名叫皇甫淵。話說學究的責任很具體,就是管管生員,組織培訓,和當地的教育系列緊密配合,為帝國多輸送幾個進士。多簡單,可皇甫兄另有大才,實在是技癢難忍,不得不用。

他喜歡抓賊,並且還真的抓到了賊。這是好事,國家明文規定,只要抓到了賊,就有賞錢。不管你是不是學究。但是皇甫學究不滿足,錢是小事,我還想升官,他給有關部門寫了好幾封信,表達了想升官的熱切盼望。結果……被退回。

郁悶啊,學究想升官,和參政變次相一樣的迫切!情急之下,他想到了些小動作。不行就走走關系吧。走關系,事實證明,皇甫先生更在行,他居然能七扭八歪地走到帝國官場第一人,首相大人的府上!

他認識一位道士,名叫趙清貺。趙道士和龐籍的姐姐家有親戚,憑著這條親情路線,皇甫學究要升官的願望,注意,史書在這裏很模糊,沒說龐籍到底是不是知道了。而是說,“紿為淵白籍”。紿,指欺詐、哄騙。明顯地在設圈套騙邊遠小城市的皇甫官迷,我們會替你把事上報首相,讓你達到升官的目的。

這樣的事離不開錢,皇甫行賄了,趙清貺受賄了,為了顯示誠意和手眼,他還拉來了龐籍屬下的一個堂官,言明這將是內線,於是這個小吏也得了一份錢。事情就壞在了這個小吏的身上。很可能是分贓不均,該小吏跑到了開封府,把事情和盤托出。

受賄案很普遍,涉及到現任首相的可不多。這事兒被從重從嚴地特辦。結果是堪稱公正的,行賄和受賄的都被流配,事情首相並不知情,所以沒有關系。這樣龐籍算是熬過了這一關。可是別忙,事情出了致命的變數。趙清貺在流放的路上離奇死亡。這時開封府的一位推官,叫韓絳(注意,以後是大人物)的人站了出來,說這是龐籍利用首相的權力來壓制有關人員,在路上殺了趙清貺滅口。

簡短地說,謀殺無證據,可是輿論更可怕。龐籍的聲譽被損害了。功臣變壞人,他在狄青當上樞密使的三個月後罷相,到鄆州去當知州。梁適以第一順位,由次相升為首相,終於當上了帝國官場第一人。

最後說狄青,有點奇怪,他是主角,可在整個事件裏都消失了。這是狄青的升官記,還是梁適的官場秀?很遺憾,是後者。雖然狄大將軍英明神武,可回到開封城之後,沒有他半點說話的余地。

有的只是事後的表態。

狄青榮升樞密使,進宮謝恩時,皇帝對他凝視了好一會兒,之後帶著溫和又傷楚的感情說了句話。狄青,朕有禦醫,可以把臉上的金印去掉,你恢復原貌吧,不要總帶著當年的黥字。

狄青一陣感動。他知道,宋朝開國百年,兩府宰執大臣從來沒有過配軍的刺字,這是恥辱,至少是卑賤的標志。皇帝完全是為他著想,讓他改頭換面,從此擡頭做人。但是狄青拒絕了,他對皇帝說了一句話,從此他在皇帝的心中,在天下億萬平民百姓的心中,留下了不滅的印象。

――陛下擢臣,不問門弟,臣正因為臉上有這行金印,才得以報效國家。臣願留頰上黥字,以使天下賤兒得知,朝廷有此名位相待。

趙禎被感動了,他聽得出這是肺腑之言。由此,他更堅信自己做得沒錯,狄青這人不僅有能力,而且不忘本,是個難得的好臣子。截止到這裏,狄青已經獲得了皇帝的心,他在官場上,可以說立於不敗之地了。不過萬事都有好壞兩面。

這句話贏得了帝心和民意,那麽別的人呢,不是皇帝也不是百姓的那個巨大的團體,他們會怎麽想?這一年的狄青剛剛45歲,年富力強,功蓋當代,官居西府之首,名符其實地站了人生的巔峰上,他滿懷豪情壯志地活著,以實打實的功績說話,不去理會身邊陰柔粘黏的汙穢官場,怎一個自豪爽快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