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梁適升官記(第3/5頁)

梁適冷笑,難道要狄青為文彥博的錯買單?或者一點都不賞他才對,那樣以後誰還會為國家出力?還有高若訥,現任的樞密大人怎麽就沒有錯呢?他不久前出行,開道的胥吏把行人無辜打死,正在被台諫官彈劾,仆有過,主之罪,他難辭其咎,早晚下課。狄青升官,不僅是理所應當,更是順理成章!

截止到這裏,稍微有點理智的人,都能分清楚梁適說得句句在理,龐籍這個演義小說裏包拯的死對頭、大惡人是在無理取鬧,嫉賢妒能。那麽怎樣處理呢?結果比較郁悶,皇帝居然聽從了龐籍的話,把狄青的升官之路就此掐斷。

狄青的酬勞變成了一大堆的榮譽性頭銜,比如上國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再給他的4個兒子都連升數級,外加一大筆錢。這件事就此結束了,國家和狄青貨款兩清。

塵埃落定,國家開始忙著別的事。可梁適卻沒有放棄,他靜靜地思索,這樣事還有沒有變數。回頭想,首先皇帝的決定他是有心理準備的,原因就是龐籍和狄青的關系。

皇帝決沒有失心瘋,這兩個人都是西北系的,戰場上打出來的交情。在這次南方平叛中友誼更上一層樓。狄青之所以能掛帥,就是龐籍推薦的,他能當上嶺南軍政一把手,更是龐籍為他爭來的,無論從哪方面來說,他都是狄青的大恩人。

所以別人打壓狄青,是伺機報復,別有用心,龐籍怎樣做都光明磊落。那麽光明磊落加祖宗規矩,是不是就沒法改變了呢?梁適不這麽想,為了從參政跳到宰相,他必須要讓狄青當上樞密使!為此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給皇帝寫密折。為狄青叫屈,並且現次警告,這時不是祖宗的時代了,裏憂外患需要武將,待狄青太薄,小心冷了軍隊的心;

第二,他給狄青寫信,把和龐籍的爭論內容,都抄送一遍,激起狄大將軍的怒火,讓當事人也積極些;

第三,梁適走了個內線。他找到了皇宮裏的一位名太監,內侍省押班石全斌。這是位有過監軍資格的大太監,在皇帝面前不僅是很親近,更是有份量。梁適請他為狄青說話,代價是好處均分,他保舉石全斌做觀察使。

三招之後,趙禎的心重新被激活了。他本就要重賞狄青,當初他寫給狄青的嘉獎信裏就提過,決不做曹操、李存勖那樣有始無終,賞罰不明的君主,國家的現狀他很清楚,他想過新政,試驗過奮發的。眼前的狄青明擺著是國家精英,不提拔他提拔誰?

幾天之後,仁宗突然召見兩府大臣,他聲色俱厲地頻布命令――升狄青為樞密使,孫沔為樞密副使,石全斌先給觀察使俸祿,一年後正式晉升。原樞密使高若訥罷免,但升官一級,加學士銜,加經筳(陪皇上讀書)官。

龐籍有點懵,您改得太快了,讓臣等回中書省再商量一下,明天回復行嗎?

不行!你們就在殿門閣內商議,朕在殿內等候。

話說到這個份上,宰相、或者兩府大臣加在一起,也不敢反駁了。當天全體任命一致通過,狄青終於當上了軍方第一首腦,西府樞密使。這個消息瞬息傳遍京城天下,宋朝無論是軍方還是百姓,都為這位平民出身,甚至是罪犯出身的大將軍叫好,國家終於賞罰分明了!我們這些平頭百姓們以後只要發憤圖強,為國出力,一樣可以出人頭地!

人人都高興,梁適最高興,他的目標終於近了,狄青上、高若訥下,他的參政變宰相之路,終於暢通無阻。

他心裏有一個算盤。現在龐籍是獨相,次相空缺,誰會升上去?按東府次序,應該是他梁適。可是西府樞密使高若訥更有資格,無論是當官的資歷,還是這時的官銜,都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搞掉高若訥迫在眉睫!天照應,狄青突然間躥紅,這時用狄青打壓高若訥,一旦成功,西府就成了武將的天下,而武將注定了當不上宰相,次相的位置到頭來只能是他的。

算盤打得叮當響,實際操作也成功了。古往今來,很多史學家都把狄青的上位歸功於仁宗皇帝的振作之心,說趙禎終於看到了帝國的現狀,動亂不斷,必須得由武將坐鎮中央。卻忽略了梁適先生的宰相之夢。這時,就形成了一個有趣的格局。

首相龐籍,正牌的進士出身,當文臣有資歷,做邊臣有功勞,可以說德高望重,文官之首;樞密使狄青,出身行武,帝國屏藩,無論是內戰還是外戰,都出類拔萃,首屈一指,是理所當然的武將領袖;次相梁適,雜牌子衙內,嘴皮子討生活,沒有任何叫得響的功績。這三首國家最高行政長官對比一下,就會清楚地得出結論,梁適是個垃圾,根本不值一提。

那麽看一下這三個人日後的升遷命運,就會非常有趣。它幾乎就是仁宗朝後期的官場縮影,透過它,可以清晰地看見當時的辦公室規則,以及那些所謂的名臣們為什麽會變成了一個個只會微笑、施禮、謙讓的精致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