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澶淵……澶淵!(第4/19頁)

尤其現在快入冬了,黃河馬上就會結冰,那時最後一道天險也成了平坦大道,開封城最後的保障就只剩下了當年趙恒他老爸的五字真言——“在德不在險”。

這就是當時的現實,不過從此前趙恒所有的表現來看,這些都應該嚇不倒他的。他雖然不甚強硬,但是從來都沒有怕過戰爭,宋朝人都等著由他來率領,再一次渡過難關。

就連寇準也是這樣,所以當他再次被皇帝緊急召進皇宮時,他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之後,他就記起來了。為什麽當初趙光義要給自己的三兒子取這個名字——趙恒。

當年趙光義輕輕拍著兒子的後背說——“名此,欲我兒有常德,久於其道也。”

兒子,給你取這個名字,是要提醒你,要有始有終。你的本性是很好的,只是要堅持住,別有頭無尾,朝秦暮楚啊……趙光義一生雖然建樹少、破壞多,但是他的確有他超人的地方,以文治國,至少能把一個人的本性和缺陷都看得清清楚楚。

他三兒子最大的毛病就在於此,一個沒長性的孩子。

在這之前,趙恒對國家的施政,尤其是對戰爭的處理,都有節有度,緊松把握之間老到沉穩,而且絕沒有怕戰避戰的表現。但是這時不同了,他召見寇準的第一句話,居然是問:“朕現在是去成都好?還是去金陵的好?”

居然是想逃跑!

想來當時寇準在震驚之後,心裏最強硬尖銳的一句話應該是:“陛下,那麽你是想當孟昶呢?還是想當李煜?!”

但他終究是宋朝的臣子,這樣的話怎能說得出口,他向旁邊看了看,發現肉瘤子王欽若和高大英俊的陳堯叟就在身邊,一瞬間他就明白了是怎麽回事。

就事論事沒有用,得讓背後的教唆犯疼了才行!寇準說:“是誰給陛下出的這種主意,應該馬上砍了他的腦袋!現在皇帝神武,將帥同心,只要您親征,遼國必將撤軍。就算您不打算親征,我們堅守城池,時間長了,遼軍也自然疲憊,無論怎樣,都到不了您拋棄宗廟,出外逃難的地步!”

但是這樣的話太沒營養了,根本就打動不了趙恒。很簡單,大難已經迫在眉睫,這樣傳統教科書式的套話,去騙小孩子去吧,趙恒一點都不白癡。

形勢已經急劇惡化,遼軍這時終於取得了重大戰績,祁州(今河北安國)被攻破了,守軍全軍覆沒,接著遼軍又猛攻瀛州(今河北河間)。所有的消息都被隔斷,瀛州的存亡根本沒法判斷,而且遼軍的前鋒又繼續南下,已經接近了冀州、貝州(今河北清河)!

再後面就是河北重鎮大名府了……緊接著就是最後的屏障黃河。

這裏要說一下地形。宋朝北疆的州府分布是這樣的,先是威虜軍城、北平寨、保州等前沿據點,後面的鎮州、定州等是超級軍城,再往後才是祁州、瀛州、冀州、貝州、大名府這一連串的居民點,再向後,是河南境內的澶州等地。

但是這部分的河南,並不是“黃河之南”,還在黃河以北,過了黃河,才是宋朝的國都開封。

而這時宋朝的軍力分布卻讓人絕望。重兵都集結在定州大陣,但它一點作用都沒起到,遼軍撲向了河北以南偏東的方向,那邊的大名府一帶,充其量只有三萬多人的軍隊。怎麽說呢,在這樣的大場面下,比沒有強點,而且想要像田敏、張凝那樣和遼國人硬拼一場都做不到。

大名府可不是北平寨等軍城,他們身邊有數不清的宋朝老百姓,你一時痛快了,除非能把遼國人一舉擊敗,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這時寇準無論怎樣鼓勵、威脅甚至展望美好的前景都沒有用,你得有辦法,河北空了,整個防線都漏了,你得有辦法能迅速補上!

寇準的對策有三條——第一,馬上調天雄軍(河北大名府一帶駐軍)步騎混合約一萬人,由周瑩、孫全照等人率領,火速赴援貝州。如果人數不夠,就先發五千人,由孫全照全權負責;再令莫州方面的石普等人策應,不單是向大名府增援,更要向北,直接進入遼國境內,盡一切可能燒殺搶掠,讓遼軍有後顧之憂。軍隊如果不夠,就選派民兵。

第二,如果這時遼軍已經越過貝州,逼迫大名府,那麽立即命令定州大陣南移,至少分出三萬人南下增援,定州大陣的損失,就由土門方向的雷有終來補充,命他即時率兵靠攏。再令王超在定州依城列陣,與威虜軍城的魏能、北平寨的田敏等人會合,選擇時機向大名府集結,以便您禦駕親征。

第三,萬一定州被遼軍隔斷,王超的大陣沒法前來會合,而且大名府一帶全被遼軍襲擊,就只有命令魏能、田敏的全騎兵部隊不顧一切代價南下,去牽制遼軍的進一步行動。而這麽做的全部意義,都只在於滯留遼軍的攻勢,等待您的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