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天不滅趙(第3/3頁)

就這樣,寇準終於平安無事,可以去做他名垂千古、光耀後世的豐功偉業了。

歷史開始變得靈異。

一個民族的興旺生衰,千萬億兆黎民的存亡福祉,真的是有它的氣數存在的。當年宋朝在公元一零零四年的八月二十五日宣布畢士安、寇準為首、次宰相,其後又緊接著發生了寇準謀反的疑案,等這些稍微告一段落,大概只過了不到一個星期,北方就隱約傳來了契丹人震撼大地的馬蹄聲。

宋景德元年九月十六日,公元一零零四年的十月二日,宋真宗皇帝趙恒召集東、西兩府執政大臣,說:“已經多次得到邊境的警報,遼國馬上就要入侵。國家重兵多數都集結在河北,軍情不容忽視,朕當親征決勝,卿等共同商議,何時出發為好?”

首相畢士安先說,老成的人,先想到的是執重:“陛下已經任命了前方大陣的主帥,應該繼續信任他們。如果一定要親征,也不必到最前線,澶州最合適。但是澶州太小了,沒法長時間供應大軍的駐紮,所以我認為晚去為好。”

次相寇準完全相反,君子不以私德愛人,在公務上絕對不附和任何人。他說:“澶州合適,但是大軍在外,陛下親臨很有必要,而且越快越好,可速不可緩。”

東府宰相各執一辭,西府的樞密使們就成了決定性的砝碼。正使王繼英說:“國家重兵多在河北,陛下親征一可壯軍威,二可親自謀劃各路軍隊的配合,而且可以隨機應變,盡速決策。但是澶州是最遠端的極限,不可躍過。尤其是要掌握時機,澶州的實際情況決定了沒法早去。所以,臣以為要緩。”

寇準是少數,於是就此決策,宋朝依然選擇了嚴陣以待,就像以往一樣,把主動權交給了契丹人。但是戰報已經迅速傳遍了宋朝北疆的各大軍城,所有軍隊進入臨戰狀態。

十六個月了,定州大陣、威虜軍、北平寨、保州,十五萬宋軍養精蓄銳已經超過整整一年,決戰終於到來,宋軍的勇士們就像他們開國時的前輩那樣,臨戰決勝,不管是南方的割據朝廷,還是北方的異族敵寇,等待他們的是鮮血、刀鋒,以及輝煌慘烈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