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天不滅趙(第2/3頁)

畢士安:“‘宰相者,必有其器,乃可居其位,’臣實在愚笨,本不足以擔當這樣的重任。寇準忠貞義烈,善斷大事,他才是宰相的真正人選。”

“可惜,寇準剛烈任性,不能服眾。”

“不然,寇準為人方正慷慨,大節凜然,忘身徇國,秉正道而去奸邪,所以與小人勢不兩立。這都是他的長處。現在的朝臣中無人能及,正因為如此,才更加不為流俗所喜。看現在的國勢,陛下的仁德雖然普惠天下,讓國內的臣民安逸休養。可是西北邊境的外敵正在猖獗,這正是寇準施展才華的機會。”

趙恒點了頭,但是說:“你說得對,可是要‘藉卿宿德鎮之’。”就這樣,寇準與畢士安出任大宋宰相,但畢士安兼修國史(注意,首相的特權),為首相,寇準是副手。

寇準上任了,不過離開的不是開封府,而是三司使。沒辦法,他是注定的電梯人生,才一兩年的時間,就從開封市長就升到了國家錢糧一把手的地位。需要提一下的是,當時送他高升的三司內部官員裏,有一個形貌清秀,神清氣爽的中年人。此人今年三十八歲,比寇準小五歲,從地方官上調進京才不久。

但是要注意他,他才是這個時代裏最強有力的一位權臣,不管是絕世聰明而且兼職語言大師的王欽若,還是瀟灑淩厲、百無禁忌的寇準,甚至就連皇帝趙恒本人,都被他玩弄於股掌之間,個個翻身落馬,狼狽不堪,並且再沒有卷土重來的機會。

而且他的事跡,都可以與“太祖代周”、“平荊湖”、“收兵權”、“契丹和戰”、“西夏叛服”等這樣的天下大事所抗衡,在《宋史紀事本末》裏獨立成章,叫做“丁謂之奸”……當然,這都是後話了。不過聖相所遺留的六大讖語裏就有關於他的一句。

或許只有李沆才能對付他吧,不過也僅僅是在第一步上防範——永遠不升他的官。如果一旦讓他得位,歷史證明,他橫掃了一切。

話題變遠了,回到寇準和畢士安的身上。是不是看著很不公?寇準如此大名、大才,居然被皇帝硬生生地壓在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翰林學士底下,還鄭重聲名,要畢士安以“宿德”來“鎮之”,這也太欺負人了吧?!

可是轉眼之間,寇準的報應就到了。讓他平時那麽囂張,開封府尹、三司使雖然也不小了,但是畢竟不是宰相,他剛剛當上了副宰相,就被人上告,罪名足以讓他抄家滅族。

說他與安王趙元傑勾結謀反!

寇準立即就嚇呆了,還記得趙廷美是怎麽死的嗎?盧多遜是怎麽倒的嗎?他和趙元傑就是三十年之後的真宗朝再版!

而且最可怕的是,這種事沒法辯解,越描越黑,就算當時皇帝放過你,可是最惡劣的印象已經被記住了,這一生就算徹底完蛋。

就在這時,畢士安的仁德開始閃光,一位忠厚的長者不僅可以解開無形的枷鎖,甚至還能挽救崩潰邊緣的民族和帝國。歷史為證,沒有他,就沒有寇準,更沒有以後的百年和平。

不是他的事,可是畢士安主動伸手接了過來。之後他以並不高深的資歷,更不隆重的聖眷,開始力保寇準。

只要稍微看一下這個案子,就會知道他在冒怎樣的風險。

告寇準與趙元傑勾結謀反的,居然是個平頭老百姓,叫申宗古。邪門吧,一個普通老百姓,居然能知道當朝宰相和親王之間最隱私的密事,是不是很離奇?但更離奇的是,這事居然被正式立案,上傳中央了!

要沒內幕才怪,這位申先生背後要是沒有大家夥挺著才見了鬼……這樣顯而易見的官場勾當,人人都看了出來,大家都往後躲。甚至都可以想象,在宮廷深處,權謀計算中長大的趙恒對這些更懂,根本就騙不了他。但為什麽某些人還要用這樣的假招子來誣陷寇準呢?

因為管用。不管怎樣,這都證明了寇準不得人心,只要他登上了相位,就始終會有人鬧事,為了正常工作,皇帝都得罷免他!

就這麽簡單,而且誰敢跟寇準站在一起,就會立即成為這些人的死敵,平白招惹麻煩,斷自己的活路。

很頭疼,但是別忘了畢士安也當過開封府尹,怎麽審案他懂,而且別以為仁德就代表了軟弱。畢士安的辦法兇狠、利落,第一步就是把申宗古扔進大牢,嚴加審問,手段不知道,但是史稱“具得奸罔”。把內幕裏的事搞到手之後,他卻沒有深挖,就截止到申宗古為止。然後下一步,就是直接上報給皇帝,把這個膽大妄為,喜歡被人當槍的老百姓一刀砍掉。

事情我知道了,但是人證我也殺了。怎樣,給你們留了面子,並且替你們砍掉了禍根,再不識相,就別怪我心狠手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