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痛烈人生 屹立不倒(第4/12頁)

這些神靈的住宿樓們一個一個地建起來,宋朝有良知、有見識的大臣們再也忍不住了,他們接連上表勸阻,其中以著名的直臣、知制誥田錫的話最有力度——陛下,“眾以為金碧熒煌,臣以為塗膏釁血!”那都是民脂民膏啊……

但是皇帝一不生氣,二不停止。並且在修最宏偉壯麗的上清宮,臣子們集體反對時,皇帝都說出了這樣的話——我當年做親王時,太祖對我特別友愛,給我的賞賜數不勝數,現在我拿出來,修這座道觀,為百姓祈福,不用官方的錢。

也就是說,趙光義深信神靈們、出家人能為帝國和百姓帶來安定和幸福,所以要不斷地往這上面砸錢!真的嗎?在歷史上,只有數不清的皇帝為自己的長生不老去信佛求道,沒見過有任何一個人間的帝王為他的子民去花這種沒影的錢!

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他自己的需要。一個身體上、心靈上都飽受病痛折磨的人,一個靈魂裏背負了太多秘密的人,沒法向任何人懺悔,他只有另想辦法宣泄……於是祈求神明的保佑,讓國泰民安吧,別再出事了,我已經不打仗,不殺人了,能不能給我些安寧?

但是天心即民意,任何人都得為自己的行為埋單。就在趙光義的兒子剛死之後的兩個月,真正的動亂,就從西南方突然卷地而起,席卷兩川,全民皆仇,宋朝又創造了一個紀錄——在剛剛建國沒超過五十年,就像暴戾短命的秦、隋兩朝一樣,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據考證,中國的老百姓是歷史上最好管理、最服駕馭、最沒有怨言,只要有一口吃的,就絕對不會造反的一群人。

宋朝時的蜀川人,就是其中的典型。

傳說中,宋朝的子民們富足、安定甚至悠閑,可這與蜀川人無關。趙匡胤平蜀之後,把後蜀國庫,以及民間的寶貨、錢幣、布帛、糧食等等物資,全都運進了開封城。這為宋朝統一全國,甚至向契丹進攻,都作出了特殊的貢獻,完全舉足輕重。說得有些誇張?更誇張的是,趙匡胤這樣搶劫後蜀人的東西,所用的時間是多少?

前後不間斷,一共是十多年!

十多年的歲月裏,後蜀人被殘酷地剝削,“天府之國”,唐末動亂、五代動亂,幾乎沒受影響,太富足了,你不出血誰出血?這就像後來的清朝,江南最富,可江南的人民也最苦,沒完沒了的稅收,把最後的一點血汗也榨幹。

何況,在這時的蜀川,還有一項在中國歷代都極力避免,可都躲不過去的亡國之禍在劇烈蔓延——兼並,土地的兼並。

中國是農業大國,土地,是最根本的生命保障。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都必須得有一塊土地,然後才能談到生存。於是兼並就變成了最大的瘟疫,道理很簡單,皇帝與國家是最大的地主,可他下面的各級地主們,用各種手段把小農民們的土地都劃到了自己的名下,變成超大的“主戶”。再用各種名目,比如說考上了進士不交稅,或者把各種稅務攤派到底下的“客戶”(失去土地,還得生存,就得去種主戶們的地)身上,這樣一來,國家收的稅越來越少,老百姓們越來越窮,直到兩方面到達了一個臨界點,那好吧,人民會起義,而國家無力鎮壓,就此改朝換代。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九九二年的冬天,快過年時,蜀川就到達了這個臨界點。

說一下當時蜀川兼並的程度——眉州,主客戶比例是各百分之五十;嘉州,比例是客戶占百分之八十;閬州,是百分之六十五;普州,比例是百分之九十;昌州,百分之九十……

這樣的比例,得有多少人淪落到一貧如洗的地步,而且那些主戶們,對客戶“使之如奴隸”,並且“相承數世”。好好的平民,成了地主們家養的奴才,世世代代都是奴隸了!

而且這還不算官府方面。在宋朝君臣們的心裏,這片土地是既有錢,而且還特別的危險。他們一直都記得,當初平後蜀時打孟昶是多簡單,可平暴亂有多費勁。於是,從最開始就派來了最強有力的知府。

第一任,竟然是當時的參知政事,副宰相呂余慶。帶參知政事銜任地方長官,這在宋初僅此一例,而且一任就是三年;

之後是趙匡胤的早期幕僚劉熙古,接任幹了四年,回開封後立即就升任參知政事,以此表彰在那個鬼地方當官可真是太不容易,太委屈了。

接下來的幾任也都差不多,不是開封府裏久經考驗的同志,就是皇帝的親信。這些人齊心協力,把四川人的生活變成了地獄。

比如當時的一個蜀川平民,他的生活一般來說是這樣的。先是祖先們給他留下來一塊或大或小的地。可是有個頭疼腦熱的得看病,或者發個水著個火什麽的來點天災,又或者得罪了哪個官差,攤派的稅務大了些,就得要現錢,於是只能借貸,或者直接賣地,結果就是成了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