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命運之巔 睥睨天下(第4/5頁)

第一場血戰爆發在山澗之中,郭進以淩駕於契丹人之上的勇猛率部廝殺,混戰的結果是契丹人在山澗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慘敗,監軍耶律敵烈及其子蛙哥、主帥耶律沙的兒子耶律德裏、令穩都敏、詳穩唐番等五位上將當場戰死,契丹人潰不成軍,蜂擁逃回北岸,郭進乘勢登岸,率軍疾追,繼續沖向契丹人的中軍。

契丹人全線崩潰,主帥耶律沙對部隊徹底失去控制,只能夾雜在敗兵裏向北逃命。但是郭進緊追不舍,他用事實證明了自己從開始就沒打算過固守阻擋,他要的是把契丹人趕盡殺絕!

就在這時,契丹人的第二路援軍到了,是契丹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軫。耶律斜軫瞬間就解讀了戰場上的形勢,他作出了個明智的選擇,命令全軍收束,放過耶律沙的敗兵,然後萬箭齊發,把宋軍的攻勢遏制住。

絕不和殺紅了眼,徹底進入狀態的郭進短兵相接,爭一時之勝負。

石嶺關白馬山之戰就此結束,宋軍大獲全勝,名為阻擊,實為野戰。隔天之後,戰報傳至大宋皇帝的行營,瞬間全軍歡呼。這一戰,宋軍陣斬契丹一萬余人,援軍變成了逃兵,而且一路北逃,不敢停歇,直到撤回了契丹境內的幽州。

公元九七九年四月,大宋皇帝趙光義禦駕親征至北漢太原城下。二月出發,四月到達,似乎慢了點,但一路之上,捷報頻傳,趙光義的每一天都走在命運的巔峰時刻。

他不斷地遣兵派將,先頭的潘美等主攻部隊不算,他自己親將的十萬大軍不算,又征發河南的鄆、濟、博、棣、澤、潞、懷、汝、華、虢等諸州軍隊及河中的晉、絳、慈、解、齊、德、曹、單、淄、衛等諸州將士趕赴太原,一時間整個中原的北部戰雲密布,軍事調動空前密集。

效果顯著,一路行軍,攻城拔寨,宋朝的軍隊像潮水一樣湧進了北漢的境內,所過之處,所有州縣完全蕩平。等到中軍大營終於出現在太原城下時,所謂的北漢,除了更北邊的汾州之外,只剩下了一座孤零零的都城。

但無論如何,它是太原城,就算失去了契丹的援軍,北漢人至少還擁有那條舉世聞名,讓柴榮和趙匡胤都抓狂的城墻。更何況,最初時潘美等人犯了個大錯誤,他們的動作還是不夠快,在圍城之前,讓一個人帶兵先闖進了城裏。

北漢天雄軍節度使,劉繼業。

又是他!潘美等人互相看了一眼,都手心發癢,但也同時普遍性地腦子發木,身子發麻。不是怕他,而是太難纏了!

果不其然,連續攻城兩個月,就差像上次一樣把汾河掘開放水灌城了,可太原城墻就是死氣活樣地挺在那兒,無論如何就是不倒。直到他們很沒面子地迎來了皇帝。

趙光義把自己的大帳設在了汾河的東岸邊,從即日起巡視四城,撫慰將士。稍微休息之後,他寫了一道詔書給劉繼元,態度很親切,內容很寬松,只要劉繼元能投降,就什麽都好說。可是詔書送到了城下,城上的北漢人卻既不拒絕,也不傳送,充分體現了北漢這時的迎敵精神——裝聾作啞,非暴力不合作。

意料之中,但是過場也就此走完了。

第二天天還沒亮,趙光義決定親自上戰場,他不顧大臣們的反對,穿上了盔甲,先到西城來看望曹翰。一見面,曹翰死的心都有了,當初他說了什麽,全宋朝人都知道,可他現在做到了嗎?尤其是皇帝陛下沒有半句的埋怨,只有慰問、鼓勵甚至感謝……曹翰面無表情地出去了,片刻之後太原城下沸騰了,宋軍開始不計生死,全力攻城!

當天曹翰的人馬差一點就沖進了太原城裏。他的部下們蜂擁而上,天武軍校荊嗣第一個沖上了城墻,一連砍翻了好幾個北漢兵,可是代價也相當慘重,他的腳上中了好多箭,手裏拿著的家夥都砍得崩了齒。史書記載,趙光義在下面都看見了,他馬上命令荊嗣撤下來,賜給他錦袍銀帶,以示嘉獎。

但是行動還是失敗了,《宋史》仍然有所諱言,眼看城就要破了,誰會因為一位勇士負傷就停止攻擊?當年的理由只有一個——這段城墻的裏邊就是北漢的皇宮,北漢最強的士兵也一定駐紮在這裏。那是誰?

劉繼業。只能是他。

趙光義轉場,他“躬擐甲胄,蒙犯矢石,指揮戎旅”,親自來到了戰鬥的第一線,有人勸他留神安全,他的回答是:“將士爭效命於鋒鏑之下,朕豈忍坐視!”

宋軍士氣大振,“人百其勇,皆冒死先登”。而且這時,宋朝經趙匡胤一生所積攢下來的軍備力量充分發揮了威力,當時宋軍隨行的“控弦”之士達到了數十萬,每次發給他們的箭有數百萬之多,而且命令他們必須“頃刻而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