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燭光搖曳話當年(第2/9頁)

回到公元976年10月20日的那天晚上,記錄了那天晚上到底發生了什麽,並按照什麽順序發生的文獻記錄實在是太多了。有宋代不世出的史學大家司馬光的個人筆記《涑水紀聞》;有當時的和尚釋文瑩所寫的《續湘山野錄》;還有南宋徐大焯的《燼馀錄》;南宋史學大家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甚至還有《遼史》,就連契丹人都對趙匡胤的死有著自己的看法。

但是,在辨別它們的可信程度之前,我們要先明白一件事,那就是這些資料的來源到底可不可信,如果連最起碼的可信的理由都不存在,那麽還有根據它們而研究下去的必要嗎?

先看《宋史》,這是被公認為最官方、最正統、最權威的宋史研究材料了。但是非常遺憾,這是由元人為宋人所寫的,三百一十八年的歷史,無數的史料經券,居然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這能談到史學的嚴謹和考證的精神嗎?

再看司馬光,此人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的確高乎人寰,世間少見,但他只寫到了後周顯德五年,也就是公元958年,就此徹底打住,對於宋朝本代歷史此人一字不提,明哲保身。而且他的《涑水紀聞》早已被史學界鑒定為“小說界的史書,史書界的小說”,膾炙人口而已,絕對談不到采信;

至於南宋史學大家李燾和他的《續資治通鑒長編》,這可真夠神奇的。宋人南渡,國破家亡,無數的史書經典都在異族的鐵蹄戰火之下散佚失蹤了,而他居然能以私人之力,把整個北宋史料重整如新,並且無限加細,篇幅弄得比《明實錄》、《清實錄》之類最詳最細的日記式史料都長,實在是讓人無限地佩服。但是他的可信程度,不說其他,只在宋太祖之死這一關鍵事件中最敏感的當事人語言留存方面,就有著極大的爭議——他把原話給改了。

南宋徐大焯的《燼馀錄》則純屬宋人的私家筆記,看也可,不看也可。研究歷史,永遠都是先官方史,再其他史料,直到什麽也沒有時,才可以去看私人筆記;

其他的,如那本由和尚所寫的《續湘山野錄》,根本就不值一駁。請問這位叫文瑩的釋家子弟到底是何方神聖?除非他是宋太祖皇帝身邊的人,並且還機緣巧合親歷其事,不然他有什麽發言權呢?更何況由他所記載的公元976年10月20日之夜所發生的事,完全是一個經典的、充滿了佛教趣味的神話傳說,如果我們真的要信,那麽就先集體皈依吧,佛曰由信生解,因解而行,因行成證……要是不信的話,那就一切別提了。

最後說《遼史》,《遼史》很奇妙,許勝不許敗。我們在《遼史》裏很少看到遼國人失敗過,他們永遠勝利,勝利,再勝利……直到徹底地亡國滅種,煙消雲散。不過《遼史》也有一點好處,它在談論別國興亡大事時堪稱心直口快,一針見血,尤其對它的鄰邦宋朝,從來都不慣毛病,一針一針又一針,直到宋朝人喊救命……

好了,不管怎樣,以上就是能查到了關於趙匡胤之死的各種史書資料,不管它怎樣繁雜,或者可不可信,我們都盡量把它細化,再簡化,濃縮成如下幾個問題。相信只要能夠如實回答,那麽真相雖不中,亦不遠矣。

問題一,當天晚上到底發生了什麽事?

本來按照著作人的聲望而論,我們應該先參看司馬光先生的《涑水紀聞》,但是很可惜,司馬先生的大作裏關於“燭光斧影”一段的記錄,開頭就是從“癸醜,上崩於萬歲殿”開始,只寫了趙匡胤死後發生了什麽,絕口不提半點太祖之死的隱秘。

真正有頭有尾情節豐富的,是文瑩和尚的《續湘山野錄》和徐大焯的《燼馀錄》。

先說一下南宋徐先生的《燼馀錄》,這本書裏記載的事情非常香艷而經典——趙匡胤病了,昏迷中他最寵愛的妃子花蕊夫人在床前侍候,他最親愛的弟弟趙光義來探病。美色動人心,光義一時把持不定,欲行不軌,而花蕊掙紮,一下子把太祖皇帝給鬧醒了,大怒,於是趙光義殺人……還需要再分析什麽嗎?把光義改成楊廣,太祖變成文皇,一切就都對號入座了。要說有什麽評價,我只能說,這可真是充滿了濃郁的中國特色,在田壟地頭間很有市場的民間小說。

再看文瑩和尚的紀錄,《續湘山野錄》寫道——當宋太祖與太宗兩位皇帝還是平民的時候,和一個道士相識在關河,該道士姓名無定,常用的一個叫“混沌”,一個叫“真無”。眾所周知,那時趙匡胤兄弟都極窮,而這個道士只要伸手探囊,隨時都能拿出金子來。他曾經準確地預測出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日期,所以趙匡胤對他非常的迷信。可惜的是,趙匡胤當上皇帝,此人就不見了。直到他臨死的那一年,這人才突然出現,趙匡胤大喜,直接問他——我一直找你,想問一件事。我還能再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