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五字錯千年(第4/5頁)

或者就更陰險點,學一學漢武帝劉徹。當年劉徹的太子也有個滿口仁義道德,叫囂著要用“德”去感化匈奴的智囊,這人整天拿著聖人的語錄來砸皇上。結果劉徹沒生氣,直接把這人派到了邊疆。沒過兩個月匈奴人就砍了那位有“德”之人的腦袋。

趙匡胤何不有樣學樣,也把同樣有“德”的趙光義派到西北去感化一下契丹呢?那樣豈不一了百了,幹手凈腳?

但是趙匡胤偏偏選擇了沉默,沉默啊沉默,直到當天他讓“在德不在險”這五個看似光明磊落,金光閃閃的大字成為了這次談話的最後結點。

事情就這樣結束了,當天趙光義從地上爬了起來,在他哥哥面前從容地走了出去。之後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知道了勝利的人是哪一個。

危言聳聽嗎?那麽現在來總結一下,這次談話的內核是怎樣的。首先,不要看趙光義在外表形象上有禮無禮,要看的,是他話裏話外的含義——先是趙光義強調遷都的各種不便及弊端,這時趙匡胤很強硬,直接說洛陽不算什麽,長安才是吾所欲,給了他老弟當頭一棒。但是沒想到小弟根本沒在乎,反而開始喋喋不休地講道理,而且還給他當眾跪下了,“叩頭切諫”。從這時起,趙匡胤就開始了頹唐疲軟,其實他該做的,是要麽就讓二趙自己跪著去,自己愛幹嗎就幹嗎;要麽就像往常那樣,親切動人地把弟弟扶起來,是喝酒是看戲嘻嘻哈哈混過去,讓你有勁無處使,有氣撒不出,像李煜和徐鉉那樣郁悶死。但要命的是,他居然開始了解釋,就像心虛似的,說了些什麽“遷都只是為了不冗兵,要學周、漢故事……”

這都哪兒跟哪兒?氣勢一弱,立招外崇,趙光義馬上跟進,說出了那句五字真言。之後談話就結束了。細細品味,這期間完全是二趙在步步緊逼,用各種手段加肢體語言逼迫他大哥就範。而趙匡胤也真的配合他,一再地解釋,一再地遷就,直到最後像理屈詞窮一樣的啞口無言了。而且更加詭異的是,他當著弟弟的面沒有話說,當弟弟如願離去之後,他才望著背影,對左右人等說出了另一番話——“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仍然看得極準,仍然雄才偉略目光如炬。但為什麽你剛才不說啊?這時你多像一個當面吃了虧,沒了辦法,只能背後說點閑話找些平衡的可憐蟲啊……

那麽到底這“在德不在險”的五字真言有什麽厲害的啊?它有什麽魔力讓趙匡胤當場就範,把遷移國都這樣的國政大事都放下了?

事情要從趙光義的“德”字上想。德,即人心、官心。稍微搜腦一下,想必大家都知道,有無數的官場事件曾經讓歷代的皇帝們跳腳罵娘,可是等到要出狠招整治時,往往只要一些重臣向皇帝低聲說出一句話來,皇帝老兒就一下子偃旗息鼓不玩了。

那句話是——陛下,小心“官場震動……”

皇帝是什麽?萬人之上,殺伐隨意,還怕什麽官場震動?不服就都殺了算了。可郁悶的是為什麽皇帝們就都害怕了呢?

看一下,關於官場、民心還有權貴們的羽翼一旦豐滿起來之後會有什麽樣的後果,有另一件活生生的例子可以參照——漢高祖劉邦沒法換太子。

同樣是開國皇帝,而且是遠比趙匡胤強硬不羈,習慣性不按常理出牌的劉邦,由於喜歡小老婆戚夫人,愛屋及烏,就想把太子換成戚夫人所生的兒子如意。但是他大老婆呂雉在一次宴會上請來了四個白發蒼蒼的老頭兒,老頭兒們幾乎什麽話都沒說,只是坐在原太子旁邊喝酒,就徹底打消了劉邦換太子的念頭。因為什麽?劉邦事後說——那是商山四皓,四個出了名的賢者啊,彼羽翼已成,我沒有辦法了……

羽翼和賢良名聲的影響力在古代可想而知了,而趙光義這時所擁有的聲望以及班底的力量,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年的商山四皓。這時重新回顧一下四年前趙普罷相,趙光義升官的爭鬥,難道趙匡胤真的是瘋了嗎?他真的看不出弟弟的勃勃野心?

當然不是,解讀趙匡胤,可以發現他的初衷是穩住趙光義,先拿下趙普,兩個混賬專權的東西都不能留,只是要有先後。

先趙普,說拿就拿,甚至借光義之手來打壓,一來國君不出面,政局不大亂;二來也讓光義的原形露一露,以後動手時沒人說他不顧手足之情。

而對趙光義,要一步一步地來,終究是自己人。這個步驟分為如下幾步,首先把德昭推上前台,再把國都遷了,一來符合國家利益,二來可以解掉燃眉之急——光義已經尾大不掉,在開封的勢力盤根錯節,如想一舉拿下,勢必驚動天下,不如趁遷都之名,把整套班底人馬都換一下。這樣,不動聲色,順水推舟,就把事情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