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請注意,現在我是皇帝(第8/9頁)

攻破澤州,逼死李筠,趙匡胤面前的天地豁然開朗。這時他可以從容地給這次平叛的行動來個妥善的收尾了,那就是繼續進兵潞州,徹底掃平李筠的勢力。

但是在這之前,他還得先處理一個意外的收獲——北漢的宰相衛融。

倒黴的衛融,以堂堂的宰相之尊成了李筠的陪葬品。都是因為李筠從開始就和北漢的監軍大人盧贊兩人見面就掐,劉鈞沒辦法,只好把自己的大宰相派過去來做調節人。可誰知道趙匡胤來得這麽快。

這時趙匡胤的心情極好,他像閑聊一樣問了衛融一句廢話——聽說你贊同劉鈞幫著李筠造反來對付我,為什麽?

衛融笑了笑,這還用問嗎?他的回答非常無奈——我一家數十口都在太原,怎能不竭力效忠劉鈞?願陛下殺我,不然,有機會我一定逃回太原,決不會為陛下效力。

史稱趙匡胤大怒,“以鐵撻擊其首,血流披面”,而衛融大呼:“臣得死所矣!”直到這時,趙匡胤才突然猛然醒悟,停下了手,說,“此忠臣也”。於是給衛融敷藥治傷,然後聯絡北漢,要以衛融交換以前李筠送到北漢的原潞州監軍。但是北漢沒有回應,很可能該監軍已經被劉鈞給殺了。最後趙匡胤留下了衛融,給了他一個太府卿官做。

這裏請注意,趙匡胤的突然猛醒。這位世所公認的仁德之君,有時會從心底裏的某種本能出發,一瞬間還原到最初那個縱橫沙場殺人無數的將軍角色裏,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粗野強暴的本性。這樣的事以後又發生過幾起,但是隨即就都被他轉念間就恢復的理智給克服了,而無一例外的,理智的恢復,都帶給了他豐厚的回報。

就像這時,趙匡胤不殺衛融,反而優遇的消息傳了出去,舉國一片慶幸,包括李筠的兒子李守節,也包括趙匡胤一方已經對他背叛不忠的臣子們。

先說李守節,趙匡胤繼續北上,剛剛到達潞州李守節就出降了,再沒有動過一刀一槍。趙匡胤不僅赦免了他,還封他為單州團練使,並且免掉了當年澤州、潞州的租賦,讓北疆迅速平定。這樣不僅軍事上再沒有反叛,就連民心也一下子對新興的宋朝徹底歸順。

僅僅一個多月,趙匡胤就勝利凱旋了。回到開封,他做的第一件事還是寬恕。比如先朝的大臣李谷,他在這段時間收了李筠的五十萬貫錢,證據確鑿,都成內應了。這樣的背叛不說在五代十一國時,放在哪一個朝代裏都會人頭落地吧。可是趙匡胤一笑了之,不予理會。其他的像中書舍人趙逢侍,跟隨出征,可是根本就不看好趙匡胤,自己從馬上掉了下來,說腳脖子崴了,一定要脫離趙匡胤的隊伍。事後趙匡胤更加理都不理,就當什麽都沒有發生。

這樣的例子很多,不必一一細舉。至於趙匡胤的處理辦法,就顯示了他作為一個過來人,雖然還很年輕,但是對人情事故的透徹理解。

人,起碼要懂事。想想看,權門如市,你有權了大家都來,沒權了大家自然都散,這天經地義。同樣的道理,你的皇帝當好了,都巴不得來巴結你呢,怎麽還會背叛?所以,強求每一個人從心裏往外地臣服你,是件非常無聊的事。

這就是像是夫妻之間,全身心地水乳交融當然再好不過,但其實大多數只要能做到互相忠誠就謝天謝地了。一個成功的皇帝,能讓不管是否真心服從的臣子都努力辦事,這樣其實就夠了。仁義道德,君臣父子,有時就是一層你知我知的窗戶紙,至於那層紙的後面是什麽,更是大家都知。

但是,無論對誰寬大,都不包括李重進。趙匡胤坐在都城開封的皇宮裏,目光穿越過無數的山河社稷,森冷地盯向了李重進所在的揚州。桀驁不馴的李重進,軍功顯赫的李重進……可惜啊,就算再加上個忠誠可信的李重進,都不會再讓趙匡胤動心。

公元960年7月趙匡胤攻滅了李筠回到了開封,幾天之後,就發出了詔書,徙原中書令、淮南道節度使李重進為平盧節度使,移鎮青州(今山東益都),克日即行。

這條命令一經頒布,所有人立即就知道了李重進的命運。大家還記得後唐皇帝李從厚、李從珂,以及後晉的石敬瑭這些人的興亡起源嗎?對,就是讓節度使搬家。節度使一但離開了自己的根據地,幾乎立即就會在路上遭到滅亡。現在只是宋初,誰會知道它有多長的命運?當時所有人都還保留著五代十一國時的思考規律。其中包括了李重進本人。

但是讓他以及所有人都迷惑的是,趙匡胤緊跟著又發出了一道旨令,令六宅使陳思誨帶鐵券丹書去揚州撫勞李重進,以表示朝廷對李重進的隆重尊敬以及永遠愛戴的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