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皇帝流水線(第4/7頁)

但事實上,這並不需要他來解決,劉承佑自己都辦了。

公元950年11月14日清晨,皇帝殺人了,一共死了三個。只有三個,他們是楊邠、史弘肇、王章。他們按照每天的正常工時去上早朝,剛走到廣政殿,數十名武士突然沖了出來,沒有宣判,迎面一片刀光劍影,立即處決。就是這麽的粗暴簡單,三個老謀深算,終生在陰謀詭計裏打滾的人說死就死了。

是不是很搞笑呢?辦這樣的大事,竟然用了這種無大腦式的純暴力行動。但最高明的計劃就是一點都不計劃,想幹你就去幹,想砍你就去砍,只有這樣,才能收到最突然也最徹底的效果,才能讓三位大師死得一點脾氣都沒有。

然後皇帝給這三個死人定了性,罪名一點都不新鮮——謀反。

就這樣,軍權、財權一舉收回。

五位顧命大臣除了郭威在外,只有宰相蘇逢吉還活著,至於原因,他是個百無一用的文人。

一切就這樣拉開了序幕,劉承佑生平第一次殺人殺得幹脆利落,但卻留下了絕大的隱患。不知道出於什麽目的,他選擇動手的時候偏偏把郭威事先調了出去,千年之後,他的這個舉動都讓人費解。

為什麽呢?有郭威在,他動手沒有把握?還是他竟然如此的嫉恨郭威,一定要留下他來進行一次單挑?又或者他是有什麽不得已,只能這麽做?

不知道,一切未知。但需要說明的是,他簡單粗暴的殺人方式並沒有錯,也不業余,就在他之前近三百年,大唐的天可汗李世民就曾經做過同樣的事。那也是在一個早晨,上早朝的路上,李世民殺了他的哥哥和弟弟。同樣的突然,同樣的幹脆,只是李世民做得徹底,主犯和從犯一次性完全了結。

劉承佑卻偏偏漏掉了手握重兵的郭威。

那麽一切就都變味了,荒謬和真理只有一步之遙,成功與失敗也相距不遠,從這一刻起,劉承佑的命運就基本被判定了。而他之後表現也堪稱絕妙,他用事實告訴了所有人,他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時機做了這樣的事,其原因就是他想這麽做。

深思熟慮真的並不是一個年輕人普遍都有的素質,不管他是不是個皇帝。

給我個不殺你的理由

接到這條消息時,郭威正和自己的親信死黨宣徽使王峻在辦公室裏討論契丹。這是他們每天都要關心的話題,就像英國人談天氣(在一定程度上,郭威正指著契丹過日子。沒有契丹,就沒有敵人,朝廷就不再需要有他郭威,事情就是這麽的簡單)。在得到這個消息後,郭威和王峻馬上就都沉默了。

不是吃驚,更不是害怕,這本是平常小事,幾十年的血腥生涯,讓他們早就對此習以為常了。現在真正重要的是,得馬上分析出來局勢的下一步走向,會不會擴大,波及到郭威時,還會有多大的余震。

好一會兒後,兩人都覺得只有再等等看。目前只能保持沉默,連馬上給皇帝寫信,說陛下殺得好,殺得精彩絕倫大快人心都是愚蠢的。保持安靜,讓剛殺過人的陛下也靜一靜,或許就能讓他想起來平日裏郭威的良好表現。更何況皇帝已經殺了楊邠和史弘肇,收回了內部的軍權,但無論如何他還需要一個在外領兵打仗的人吧,會不會因此就饒過郭威?

郭威嘆了口氣,這一點就沒有把握了。接著他就開始心煩意亂,多年的經驗告訴他,事情絕沒有這麽簡單。劉承佑,這個剛剛殺了人的毛頭小子,初次嘗到了踩著別人的屍體搶到權力的快感,會馬上就此收手嗎?

郭威沒有找到讓自己放心的理由。

事情的發展也沒有讓他等太久,很快就又有消息來了。這次是一封密信,從澶州快馬加鞭搶在皇帝的詔書之前,交到了郭威的手上。拿到這封信,郭威的心涼了,真是怕什麽來什麽。信是以多人的名義寄給他的,這些人是詔鎮寧軍節度使李弘義、侍衛步軍指揮使王殷、侍衛馬軍指揮使郭崇。而這些人之所以串聯在了一起,則完全是因為皇帝劉承佑。

具體經過是這樣的——劉承佑密詔李弘義去澶州殺王殷,密詔郭崇去郭威駐地魏州殺郭威和王峻。李弘義最早得到命令,他證實這確實是皇帝的密詔後,第一時間來到了王殷的面前,從懷裏往外掏東西。

激動人心的場面沒有出現,他拿出來的不是刀子,而是皇帝的詔書。

就這樣,年輕的小孩子劉承佑被出賣了,他把需要以改朝換代為風險代價,才敢進行的削滅節度使的行動(參看李從厚、李從珂的滅亡),寄希望於用一道密詔來完成的企圖,被現實很搞笑地粉碎了。

密詔,就像是一封倡議書,告訴所有想參與的人的都可以開始動一動了,如果你們還不想等死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