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章 百年安西都護府,十萬鐵甲出陽關(二)(第2/2頁)

李紹城率軍三萬,出陽關,向西南進發,其部要平定的第一個目標,是為仲雲國。

仲雲國,據石頭鎮、大屯城,“其牙帳居胡盧磧”。石頭鎮、大屯城,即鄯善、若羌故地。鄯善、若羌,即漢初樓蘭國,“不破樓蘭誓不還”之樓蘭也,也是漢初的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班超定西域後,樓蘭便是漢朝所屬。唐初,鄯善更名石頭鎮,隸屬沙州,後為吐蕃所占,現為仲雲國,人丁稀少,攏共小幾萬人,與沙州互有來往。

仲雲人,“小月支之遺種也,其人勇而好戰。”

牙帳所在的胡盧磧,“漢明帝時征匈奴,屯田於吾盧,蓋其地也。”

李紹城行軍至仲雲地界,未曾冒然進攻,而是派遣軍使持詔書,先至大屯城。

進軍西域,是李從璟謀劃許久的大事,對西域諸國的了解自然頗為詳細,哪國該強攻,哪國可以威服,事先都有一些計較,雖然這些計較不一定全部準確,但該準備的詔書,還是會準備妥當。

眼下,李紹城以軍使持詔書先行大屯城,便是意欲冊封仲雲君主,試一試能否讓其乖乖歸順大唐。

自漢以來,中國便有接納、冊封來投的草原各族、西域各國的傳統,尤其是漢唐兩朝,這樣的事情多不勝數,是以此時李紹城的這個行為,並不是托大和無的放矢。

為彰顯誠意,李紹城在軍使先行後,又行進了兩日便停止前進,於蒲昌海之側紮下營寨。蒲昌海是個湖泊,上遊龜茲河、下遊沮末河(塔裏木河),這一段河流為季節性河流,眼下春暖雪融,河中有水,但水量不大。

不過唐軍卻不缺水源,他們紮營在蒲昌海之側,這處地方,已經不是沙漠綠洲可以形容,水草豐腴,林木幽深,有碧海藍天之景,且時在暖春,正是百花綻放之際,讓人直懷疑到了江南。

沒有別的原因,因為蒲昌海,後來叫作羅布泊。

眼下的羅布泊,是真正的蒲昌海,不是那一片幹涸的鹽堿地。

蒲昌海既然是西域之江南,此時自然不缺牧民,禁軍到達後,本本分分紮營,安安靜靜取水,其間自然不會出現擾民的事,不過饒是如此,也驚得仲雲人四下逃竄,沒多久便跑得沒了影兒,連羊群都丟了大半。

這幅景象,讓馬背上的李紹城直搖頭,“讓張金來帶人,把那些牧民都追回來,好生安撫,讓他們繼續在這好生放牧……我等既然有意和平解決仲雲,就得拿出該有的態度,讓仲雲人看到我等的誠意。”

李紹城這話說得沒錯,當仲雲使者來到蒲昌海,看到一副軍民和諧的畫面時,面上既有意外之色也有欣喜之意,一行人再看唐軍將士,眼神都親切了幾分。

李紹城在中軍大帳接見了仲雲使者,當他聽完張金來的介紹後,有些驚訝於這支使者隊伍的分量……兩位宰相、十幾位都督,無論怎麽看都分量十足。

李紹城不知道的是,後晉時,高居海出使西域,到了大屯城,仲雲可是派遣了四位宰相、三十七位都督相迎,高居海“以詔書慰諭之”,仲雲群臣則“皆東向拜”。

西域自漢朝便是中國之土,而中國國力之強大、文明之昌盛,又是讓西域諸國膜拜的對象,且中國對待西域的政策,向來很是寬柔,中國人又知書達理,至西域後與諸族融合,至今已是近千年,帶來的燦爛文化與先進文明,使得西域社會進步,使得百姓生活得到改善,凡此種種,就使得西域諸國、諸族,大多仰慕中國、忠於中國,願被中國所統轄。

一言以蔽之,西域,中國故有之土,中國固有之土。

安史之亂後,西域雖然與中國隔絕,但遣使往東的,可不止郭昕、歸義軍,還有許多西域邦國。

歷代以來,真正讓西域與中國隔絕的,多不是西域人的反叛,而是匈奴、突厥、吐蕃、回鶻、蒙古等族的攻伐,與伊斯蘭等文明的東來——安西四鎮的覆滅,便是源於吐蕃入侵。

李紹城在軍中擺下宴席,與仲雲來使相談甚歡,有了張金來這個“中間人”,雙方的交流很是順暢。

唐軍克復河西的事,仲雲也早已聽說,此番唐軍大舉西來,勢不可擋,且以禮相待,盡顯大國威儀,仲雲來使明確表示,仲雲並無與唐軍開戰之意,願意重歸大唐統轄。

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接下來,便是就歸順條件進行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