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0章 錦繡江山萬萬裏,陽關未必無故人(三)(第2/3頁)

蘇禹珪繼續道:“所謂長治久安,‘長治’才能‘久安’,世間斷無一勞永逸之事。幸有長興之治,眼下大唐才有推行《大唐律》的基礎,若無長興之治,縱然臣將《大唐律》書寫得再如何完善,它也不會有面世的可能。如今,陛下推行《大唐律》,有重開九天之意,是為天下重塑秩序,此等改天換日之舉,焉能不流血、不流許多血?”

擡起頭,蘇禹珪擲地有聲:“但即便如此,眼下推行《大唐律》,也不會比長興之治流更多血,這都是陛下治理江山之功勞,除此之外,還有邊境大戰提供時機。但若是此事拖延下去,再過十年,天下承平日久,得‘富貴病’的官吏太多,陛下再推行《大唐律》,恐怕就不是流一些權貴的血就能做得到的了。而若是等到數十年後,官場定型,風氣敗壞,官吏、百姓都習慣了腐朽規則,荼毒積澱太深,社稷病入膏肓,一部治世的《大唐律》,恐怕就會成為亂天下的罪魁禍首!到得那時,縱然君主再如何聖明,恐怕都不可能重塑大唐盛世,頂多,得個‘中興之治’的虛名——但這於江山根本又有何益?”

言及於此,蘇禹珪撩袍拜下,“天下秩序,不破不立。自黃巢起事,天下霍亂數十年,正為新秩序之確立,提供了無雙契機,而先帝與陛下之治,又為《大唐律》之推行,奠定了最好的基礎,當此之時,請陛下萬莫遲疑!”

李從璟看著蘇禹珪,沉吟許久,道:“民不犯法,自然也談不上治罪,今你欲求一批尊貴人頭,為《大唐律》立威,可是已經察覺到,有某些權貴有不端之舉?根基正,大廈才正,為正大唐根基,朕何必吝嗇幾顆人頭?說吧,哪些人有犯法之嫌?”

為給《大唐律》立威,蘇禹珪可謂是用心極深,他眼下明明察覺到有人行為不端,觸犯了律法,卻不立即查辦,要的就是等到《大唐律》頒行後,再去以《大唐律》來治他們的罪,如此,既懲治了不法,也為《大唐律》立了威。

蘇禹珪擡起頭,“前工部尚書任圜!”

李從璟愣了愣。

任圜,皇後任婉如之父也。

……

治理國家,尤其是好好的治理國家,比李從璟想象中要難。

最怕的,就是身邊的親近之人掉鏈子,讓自己落入公私不能兼顧的尷尬局面。

但從古至今,似乎所有有為的君主,都要面臨這樣的抉擇。

這等時候,與其說考驗君主智慧,不如說考驗君主心性。

……

肅州。

張金來等到後續隊伍跟上之後,便趕至肅州城外的唐軍大營,面見禁軍主帥孟平,陳述西州回鶻侵犯沙州西界的軍情。吳生已經擺脫了俘虜的命運,原本一門心思想要回靈州的,如今處境安全後,忽然發現這種心情沒當初那般急切了。

左右大軍攻城正順,而且大戰還未結束,吳生便想隨軍繼續征戰,若是能打上一些勝仗立上一些功勛,日後回靈州的時候腰杆也能挺得直些。不用想吳生也知道,若是自己以被解救的俘虜的身份回家,自家父親一定不會有什麽好臉色。

張金來見過孟平之後,回到帳中跟吳生說起戰況,把朔方軍即將到來的消息也告訴了他,這就讓吳生鐵定了等朔方軍到來,而後回歸隊伍繼續征戰的心思。

翌日,張金來與吳生在軍營作別,前者得加緊率隊趕回沙州,傳達孟平對河西戰事的安排,讓歸義軍做好迎戰西州回鶻,和接應王師進入沙、瓜的準備。

張金來走後,肅州戰事還在繼續,禁軍對城池的攻打累日不歇,已經到了緊要關頭。

吳生則是成了閑人,眼下沒有他上陣的道理,就只能在營中幹坐著。不過他也並非沒有人理會,隨行軍中,負責戰後撫民差事的官員,來找了吳生好幾回。因為吳生曾今跟回鶻人相處過的關系,又還懂得一些回鶻話,所以這些官員便來跟他了解相關情況,以利於日後對甘肅之地的管理工作。

如是幾日,吳生倒是跟一些官員熟悉了,這些官員在得知吳生是讀書人,並且曾今通過了洛陽學院考核的事跡後,便誠邀吳生加入到他們的隊伍中去。

“眼下肅州攻克在即,朝廷馬上就要重建甘、肅二州的秩序,無論是戰後的撫民差事,還是處理軍政事務,都很繁重很復雜,吳郎既然是讀書人,又對回鶻人頗為了解,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對我等往後的差事大有幫助……”眼前精明強幹的官員名叫何晨光,起勢於天成新政。

吳生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推辭道:“某到河西也不過數十日,對回鶻人實在談不上太了解,且某雖然讀過幾本書,到底沒有官身……”

何晨光正色道:“吳郎此言差矣,你本是朔方軍將士,怎麽不是官身?再者,你到河西雖然不久,但比之我等卻已強了太多,往後朝廷要重建州縣官寺和各衙門,本就要用到許多河西之人,用河西之人是用,用吳郎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