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昔曾浴血三十載,而今我為唐皇帝(十九)(第2/3頁)

李從璟看著他們,“身著九品官袍,拿到魚符告身,意味著你們學業有成。但學業有成,並不代表學業完成。天下之大,學海無涯,其身未死,求學不止。天下,是戰場,也是學院。”

“……奔赴‘戰場’之前,爾等要先捫心自問,爾等何人,有何職責。朕希望爾等投身‘戰陣’之前,先想清楚,何謂大唐。朕更希望爾等想清楚,爾等之於大唐,意味著甚麽。”

“……家國有幸,天下太平。但我煌煌大唐,不該安享太平。四海承平,徒生自滿懈怠之心,而失銳意進取之志,人無進取之心,則沉浸醉紙金迷,則一事無成,國無進取之心,則生爭權奪利之禍,則亡於外寇。”

“……天下之大,到底有多大?江海之廣,究竟有多廣?爾等,要自己去尋找答案。但朕要告訴爾等,天下之外有天下,江海之邊有江海,彼處,有無數功勛,等待你們去創立,青史萬卷,有開端沒有盡頭,足以鐫刻爾等姓名!”

“……國外有功,國內有民。欲立國家大功,先治國家萬民。每個大唐子民一日之食、一身之衣,爾等皆要視為天命,一顆青菜、一粒麥穗,爾等皆要視為神明。須知家國為本,須知唐人為天。”

最後,李從璟如是總結:“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千年盛唐始於爾眾!”

是日,學院山呼海嘯,沸反盈天。

回宮後,李從璟在廣賢殿召見了學院的幾位先生和數名畢業生。

王不器為李從璟引薦一位學院的先生,出乎意料,這人沒有博士官銜,只是一名助教,年紀也比較大了,四十多歲,看起來有些像個老農,李從璟眼神敏銳,察覺到了此人手上的老繭。

“助教黃光石,出於官宦之家,中原大亂時,避禍鄉裏,而後蒙朝廷所召,至學院任助教。”王不器簡單介紹了一番這個人。

李從璟先前做過一些了解,這時便看向黃光石,溫和的問:“朕聽聞,卿善織造?”

黃光石倒不是太拘束,畢竟出自官宦之家,聞言答道:“昔年,臣避禍鄉裏,生計艱難,拙荊便向人學了些織布手藝,補貼家用。臣讀書之余,多有觀之,常年累月下來,有所了解。入洛陽後,與學院多位工匠大家結識,常有談論此事,臣遂知時下織造之術,頗有值得改進之處……”

黃光石是個讀書沒把腦筋讀死,反而讀活了的人,這也跟他喜好閱覽雜書的習性有關,他所說的織造改進之術,重點在“捍、彈、紡、織”之具的改進,和“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的棉布花色制造技術上。

實話說,李從璟並不是很了解這些東西,更加不知道宋代大名鼎鼎的黃道婆,就是靠這些東西留名青史的。此等工藝極大推進了棉紡織業的發展。不過李從璟雖然不了解細節,但聽到黃光石對實驗後效果改進的描述,就知道這是非常實用的技術。

這東西,乃是國計民生的基本大事。

黃光石有個好媳婦,也得益於學院的激勵體制,若非學院鼓勵先生、學生改進百工百業的技術方法,黃光石這種人就會只想著按部就班升官發財,誰會去搗鼓那些“希奇古怪”,還被士大夫看輕的東西?

這就是“引導”的作用了。

黃光石之後,李從璟看到走上前的人,露出一個飽含深意的笑容,“好小子,你有甚麽好東西,能拿出來給朕看?”

站在李從璟面前的,竟然是李從珂之子李重美,也就是跟趙普不打不相識的紈絝公子。

李重美是個機靈鬼,平素調皮搗蛋的事沒少做,但他這回拿出來的東西,的確震驚了李從璟。

“臣常隨父親去軍營,也喜好軍中軼事,不瞞陛下,臣跟軍營中的夥夫,都能稱兄道弟……”李重美嘿嘿笑道,少年心性好奇心重、沒甚麽功利心很正常,“於是臣發現,大軍但凡征戰在外,於行軍中蒸煮肉食時,由於鐵鍋沒甚麽特色,往往費時太久,很影響行軍。父親還跟臣講過一件趣事:肉食沒煮好,敵軍已經殺到,大軍倉皇而走,未及二十裏,發現敵軍並未追來,斥候查看後回報,敵軍竟然圍在鐵鍋前,在等著吃肉……”

一通亂侃,李重美終於說到了重點,“臣觀察後發現,若是密封鐵鍋,則能加快肉食煮熟,大大縮減煮肉的時間,因此,臣跟趙普研究多時,終於制成了一種特制鐵鍋……”

李重美說的,就是高壓鍋的雛形。

高壓鍋這個東西,西方十七世紀發明的。

這的確對行軍打仗有些幫助。

但李從璟在看過東西之後,卻是驚訝的差些情不能自已。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於蒸汽機。

第一台蒸汽機緣何被制造出來?就是受蒸汽逃離高壓鍋的樣子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