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8章 天下漕運正當通,中央集權何時強(一)(第2/3頁)

李從璟在莫離旁邊也望著運河盡頭,點點頭道:“從整頓驕兵悍將,確立朝廷威嚴,到削平藩鎮,穩固天下秩序,再到整頓吏治,肅清國內風氣,新政發展到這一步,的確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時候了。”

說到這他笑了笑,“雖說民富才是國富,但實際上中央強才是國強。大唐帝國要真的長久強盛,就得匯聚天下州縣之力。”

言及此處,他說了句題外話:“自秦漢廢分封而行帝制,封建時代就成了過往,中華大地遂迎來帝國時代。封建封建,井田制上的分封體制,才是封建,以郡縣為基礎的中央集權體制,不是帝國是甚麽?”

中華總是自稱禮儀之邦,不將帝國掛在嘴邊,唯恐天下人都覺得中華氣勢淩人。但實際上,禮說的多了,真的就會只記得禮,就將孫子裝得久了,自己的秉性思想真的就會成了孫子。

大唐帝國就是大唐帝國,李從璟不僅要唐人都將“帝國”二字時常掛在嘴邊,更要他們都將帝國大業刻進心裏,這樣,他們才不會忘了要時時進取,要時時開疆,要征服四海。

“學如逆水行舟,生如逆水行舟,國也如逆水行舟。不進怎麽行?”

鼓號齊鳴,船隊緩緩開動,離開揚州,北行洛陽。岸邊,送行的官員將士,皆執禮恭送。

此趟北歸,之所以取道運河,李從璟圖的不是水路舒坦,而是借此時機走一走漕運之路,順便清理清理漕運沿途的“淤泥”。

他忽然想到:“大唐帝國的長久強盛,學院,亦或說最終的舉國學院體制,是重中之重。”

……

從揚州出發,一路經過滁州、泗州、宿州、宋州,抵達汴州,再經黃河西進,進入洛水,最終抵達洛陽。

這段路,李從璟走得雖然不快,但也只用了一個多月的世間。

太子畢竟是太子,雖然沿途辦了幾個整修運河不力、職司漕運而貪瀆的官員,但那些官員都是早在朝廷掛上號的重點,證據確鑿,李從璟用的也是雷霆手段,要達到的效果無外乎是給漕運沿途的官員敲響警鐘,這也算是向各州縣發出朝廷即將嚴整漕運的信號。

真正整治漕運,不管是嚴查朝廷主持此事的大員,還是督辦沿途貪瀆財貨、克扣錢糧、魚肉船夫的各級官吏,得該派遣監察禦史,組建專門的班子來做,那也不是一兩個月就能辦成的。

要完全“疏通”漕運,將漕運的“運力”充滿展現出來,那可是關節龐雜的大工程,涉及人事,也涉及運河本身。例如這回李從璟從運河北上,沿途就留下不少官吏,勘測運河淤泥堆積多、阻礙行船的地方,以及記錄配套植被、江堤的損壞情況,以備來日統一翻整。

——自有運河以來,朝廷便從未間斷過對它的修繕,而從頭到尾翻整運河,又無不是天大的工程,非朝廷財賦充足、吏治清明之時不能為之。

回到洛陽,李從璟見過李嗣源,將江淮諸事交接完畢,接下來就先著手專門處理漕運一事。

崇文殿內,就漕運之事,任圜跟李從璟和李從璟說起一段往事,“宣宗大中五年,朝廷以兵部侍郎裴休為鹽鐵轉運使,整肅漕運,裴休痛感自太和年間以來,天下每年運到朝廷的江、淮米糧不過四十萬斛,而沿途官吏私扣、賊人盜竊尤多,以至於舟船能抵達長安渭水河倉的不到十之三四,將劉晏之法幾乎破壞殆盡的情況,遂‘窮究利弊,立漕法十條’,大力整頓,而後有‘歲運米至渭倉者百二十萬斛’的景象。”

劉晏,便是那個在揚州建造了十個大型船廠,僅他任職其間就造船二千余艘的人。

宣宗,便是被稱為“小太宗”的李忱,他開創了唐朝中後期有名的中興之治——“大中之治”。

“如今江淮既定,山東、江淮漕運之事,正該大力整肅。”李從璟說道,漕運整頓好了能將天下物資順暢的運往中央,使得中央錢糧物資充足,中央這才有力量去談加強中央集權,經濟是基礎嘛。

——當然,漕運天下錢糧到中央,本身也是加強中央集權的一部分。

李嗣源微微點頭,而後看向任圜,“此事便有勞任卿主持,任卿以為如何?”

“臣領命。”任圜下拜領詔。

“朝廷有任公統籌全局,自然沒有問題。但去地方州縣清查諸事,糾察官吏不法行為,肅清沿途賊寇的事情,卻得另外派人去做,這正缺個副手,任公可有心儀人選?”李從璟笑著問。

任圜“有縱橫濟物之才”,由他領頭整肅漕運自然沒有問題。

任圜聽到李從璟這話,就知道李從璟有推薦的人,便笑道:“尚無人選,若是太子能有所推薦,那是最好不過了。”

李從璟也不藏著掖著,“既然如此,我就向任公推薦一個:刑部比部郎中蘇禹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