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章 和泥刺史理滁,州除盡不平得民心(第3/4頁)

“秦王仁德!”“秦王英明!”“大唐萬年!”“陛下聖明!”此起彼伏的呼喊聲,充斥著整個官寺,那聲音激蕩開來,越過官寺的院墻,遠遠傳了出去。

……

新任滁州刺史是之前的潁州刺史朱長志,便是喜歡下地與百姓一同勞作,被人傳為“河泥刺史”的那位,州府中的官吏十分忙碌,只有他看起來分外清閑,負著雙手四處晃蕩,但只看州府運轉井井有條的模樣,就知道這位“和泥刺史”並不只是擅長跟百姓同甘共苦。

李從璟巡視官寺中各項事務時,便是由朱長志領著,聽罷後者對官寺事務的介紹與匯報,饒是凡事追求完美喜歡吹毛求疵的李從璟,也沒有發現可供指摘的地方,這位滿臉絡腮胡的魁梧漢子雖然看起來悠閑,但從他那雙紅通通的雙眼就能看得出來,他平日裏會辦差到甚麽時辰。此人辦理事務的細致與他那張粗狂的臉像是兩個極端,形成鮮明的對比。

李從璟確信他在滁州幫助百姓擺平不平事,會迅速獲得收服人心的效果,這其實跟後世某黨建立根據地的法子是相通的,只不過兩者相比較某黨的手段更加雷霆,而且是有目標的針對土豪地主,而李從璟只是針對那些魚肉鄉裏欺壓百姓的惡人,相同的是兩者都能很快獲得目標百姓的擁戴,實事求是的說,在當前環境下,李從璟的目標群體比某黨要大。

“幫助生民解決疾苦之事,只是滁州民政的第一階段,後續要做甚麽你心裏可有譜?”李從璟視察完州府的事務後,就在州府吃午飯,他沒有理會食不言寢不語那一套,如今諸事繁忙他也不得不抓緊每一刻時間,就在吃飯的時候這樣問朱長志。

朱長志吃飯的姿態倒是很符合他的賣相,粗暴而又快速,哪怕是與李從璟同坐一室,他也沒有故作姿態細嚼慢咽,如此性情倒是讓人很不懷疑他之前的確說過那番話:某家拉在地裏的,都進了爾等嘴裏,爾等吃飯之時,怎生不覺得有問題?當然這個話題李從璟不會提出來,無論如何這都不是一個合適的場合。

“下官知曉,處理百姓不平事,一來是借此告訴滁州官民,如今的滁州是大唐的滁州,諸事皆由大唐官吏作主,二來是初步收服民心,不說讓百姓死心塌地只認大唐不認淮南,好歹不能抵觸大唐,當然能心懷感激是最好,其三,處理一部分魚肉鄉裏的跋扈大戶,有肅清地方風氣重建地方秩序的用意,也豎立了大唐的威信,這三者都達成之後才輪到第四者,也是最終的目的:在滁州推行朝廷新政!”朱長志一口氣說完這些話,喝了一大口湯水。

李從璟眼中不禁流露出欣賞之色,他在滁州以雷厲風行的手段幫助百姓擺平不平事,這其中的良苦用心怕是一些幕僚都不能盡知,卻被朱長志說了個完全,李從璟不禁想到,推行新政而後擢拔新政得力官員,再將這些官員用於新政,的確是一個良性循環。

“等到新政在滁州推行,那才是真正收服民心的時候,只有新政在滁州推行了,滁州才算得上是真正成了大唐領土,淮南江北十四州,滁州是率先推行新政的地方,必須要做好表率,這其中的關系遠非一州一縣的分量可比,你任重道遠,要周全行事,相信你不會讓孤王失望。”李從璟道。

“殿下放心,下官絕不敢讓三軍將士的鮮血白流!”朱長志鄭重道。

李從璟雖然暫時會坐鎮滁州,多半不會到別的地方去,但他要關心和處理的事情太多,滁州民政讓朱長志來全權處理是必然的,他最多不時過問起個監督的作用罷了,馮道雖然帶著大批官吏來了淮南,但他本身也不會具體分管一州一縣之地,而是要與李從璟共商全局性大政性的東西。

離開州府之後,李從璟又去城中各處巡視,著重去到市場和寺院看了看,前者最能體現一座城池是否處在正常狀態,後者則能知道百姓心中都在想些甚麽——是期待大唐在滁州的統治穩固下去,還是祈求吳軍早日打過來再得滁州?民生百態之中學問很多,要統治並且治理一個地方,了解這些就能知道你頒行的政策是否得人心,效果是好還是不好,以及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李從璟在市場一家米糧店鋪裏查看糧食物價的時候,被人認了出來,雖然李從璟到滁州後不曾大肆張揚,但平日裏總有拋頭露面,被一些頗有身份和眼光的人認不出來並不稀奇,左右百姓得知秦王在此,少不得蜂擁而至過來拜見、圍觀,眼看店鋪內外的百姓越聚越多,近衛的神色都凝重起來,畢竟滁州是新克之地,誰知道有沒有心懷叵測之徒混跡在人群中,若是秦王在這有甚麽閃失,那問題可就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