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章 莫離獻策定滁州,馮道驅至壽春城(四)

在滁州刺史就跑還是不跑的問題天人交戰時,遠在百余裏之外的定遠縣,李從珂與李德誠連日來的大戰終於有了要分出勝負的趨勢。在接連三日損兵折將之後,傷亡超過三千之數的吳軍並沒有如李德誠所期望的那般,在困境與逆境中愈戰愈勇。反而應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兵久戰則失鋒銳的古訓,到了這等時候,哪怕是李德誠這位三軍主帥親自上陣也無濟於事,作為統領數萬大軍的將帥,戰事一旦到了需要自己親自上陣,才能穩住陣腳挽救頹勢的時候,多半已經沒有親自上陣的必要,那意味著三軍將士已經無力再戰,哪怕主帥沖鋒陷陣能有一時之功,對大局根本也起不到太大作用。於是,退守清流關不再是李德誠幾位幕僚的建議,也成了軍中將領的呼聲,這幾日來,每日敗陣,雖然大陣沒有被擊潰,但局部失利怎麽都遏制不住,若非李德誠深諳戰陣之道,只怕吳軍早已叫唐軍給沖散,每當有將領來請命退守清流關,李德誠就怒不可遏,這種怯戰的表現在他看來就應該拉出去砍頭,以正軍法,然而當請命的將領多了之後,就是人心可畏了,李德誠也感到心中寒意逼升,他再有威望再有魄力,也不可能不顧忌軍心,那樣做的後果不僅可能是大軍敗陣,更有可能引起士卒嘩變,雖然李德誠不擔心自己麾下的將士對自己如何,但戰場上只有所以有逃兵,大戰之時軍陣之所以一潰千裏,禍根往往早已埋下,李德誠雖然不知道量變產生質變這個說法,但類似的道理他卻清楚得很。

黃昏收兵,李德誠不等傷亡統計出來,就不得不召開軍議,準備下令大軍撤往清流關,與唐軍交戰而不勝他固然難脫幹系,但若是敗在唐軍手裏,只怕他來日到金陵的時候不好向大吳皇帝與徐知誥交代,匹夫之勇知進不知退,殊不知能屈能伸才是真正的勇氣,很多時候承認自己的無能要比與人死磕來的更加艱難。軍議上,眾將沉默不語,都不敢說話,今日一戰數名將領坐鎮的軍陣都面臨危機,若非李德誠調度得當,恐怕此時他們已經不能安然坐在這裏,內心有愧固然不錯,連日來每當有將領請求退守清流關,都沒在李德誠這裏討到好臉色,故而今日眾將也就不敢輕易言語。

“眼下戰事不利,將士頗多傷亡,為長遠計,本帥意欲退守清流關暫作休整,來日再作他圖,諸位以為如何?”當李德誠不急不緩說出這話的時候,帳中諸將都不可置信的睜大眼,齊刷刷看向李德誠。

轉變來的太突然,亦或說李德誠突然變得太好說話,讓眾將一時有些反應不過來,難以接受。

倒是李德誠的幾位幕僚這時候紛紛言語,稱贊李德誠睿智。直到李德誠對眾幕僚的言論點頭收下,眾將這才確定李德誠的確不是用這個法子,來鑒定眾將中誰有臨陣脫逃之心,而後槍打出頭鳥。心思機靈些的將領,大多已經反應過來,李德誠說到底戎馬一生,甚麽樣的沙場戰事不肯見過,如今身居高位享受榮華,姑且不說李德誠是否變得膽小謹慎了,但大抵知道戰事會往哪個方向發展,如今雖說唐軍連戰連捷,吳軍步步失利,好歹壽春並沒有丟,局面還沒到非要魚死網破的時候,在這個時候退守清流關,在戰略上的確會占據很多主動,李德誠何樂而不為?再者他與李從珂苦戰多日,在有將領進言他退兵時他仍舊奮軀向前,與唐軍殊死相搏,盡力也盡力了,如今明知事情不可為,暫時退守清流關以備來日,無論是誰都不能指摘他的不是。想通這些關節的將領,帶頭表示擁護,那些還蒙在鼓裏的家夥,此時也知道該怎麽做,雖然寥寥幾位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猛將,仍舊嚷嚷著要與唐軍不死不休,到底沒能左右大局。就這樣,退守清流關的事情,就這樣定下來。李德誠也不耽擱,他向來是雷厲風行的性子,當即作下布置,大軍今夜就悄然退往清流關,其中包括輜重如何處置、由誰斷後等細節都迅速確定下來。

這邊廂,李德誠急議退守清流關,那邊廂,李從珂正在軍帳中大發雷霆。李從璟給他的三日破敵之期已經過去,大軍卻仍舊沒能擊敗李德誠,這由不得他不惱怒,李從璟治軍嚴明、認軍法不認人的作風誰人不知,當年李從璟平定江陵時,連親信如君子都主將,因為沒有如期攻克一座縣城,立即就被革職去做了一名馬夫,數年間不曾得到起用,那還是江陵局勢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的情況下,李從珂心中透亮,他原本請命來阻擊李德誠,根本就沒打算要三萬將士,只要李從璟能給他兩萬侍衛親軍,他就敢來與李德誠爭一爭勝負,但李從璟不惜暫停對壽春城的攻勢,也給他湊齊了三萬鐵甲,這意味著甚麽李從珂心知肚明,此番沒有能夠如期戰勝李德誠,莫說是李從珂自己沒有臉面見人,恐怕來日也不好占著茅坑不拉屎,雖然不至於請辭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的官職,但要是李從璟安排其它有功之士來做侍衛親軍的都點檢,騎到他頭上,他也沒有半分可以不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