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俯觀八百裏洞庭,回望三千裏山河(二)(第2/2頁)

說到這,馬懷遠眼中顯出激動之色,“楊吳一失嶽州,必然驚駭,屆時我大軍乘勝南下,直搗長沙,便可一舉定乾坤。只要拿下長沙,楚地吳軍就成了甕中之鱉,敗之易矣!”

聽到這,李從榮擊節叫好,“好一個甕中捉鱉,如此一來,一月之內足以平定楚地吳軍!”他搖搖頭,嘖嘖稱贊,“從朗州進軍,步步為營,楊吳軍隊步步據守,兩軍寸土必爭,那得打到甚麽時候?況且楊吳軍隊多達十數萬,哪裏那麽容易擊潰?”

說到這,李從榮站起身來,不停來回踱步,“爭要爭大勢,贏也要贏大勢!何謂大勢?直搗敵後,斷其退路,甕中捉鱉,便是大勢!馬將軍此計,真乃良策,奇策!”

他喜形於色,問諸將,“諸將以為然否?”

帳中諸將,除卻殿前軍幾位將領,在江陵軍的帶頭下,都大聲稱好。

李從榮又問符習,符習見帳中大局已定,也是頷首稱好。

如此,李從榮大為滿意,著即下了軍令,三日後,大軍兵發嶽州!

出帳之後,王思同擠著高從周去往一邊,“這仗真能這樣打?我怎麽總感覺有點冒險。”

高從周仰頭看天,嘆息道:“凡戰,哪有不冒險的?”

王思同搖搖頭,決定去找皇甫麟。

帳中諸將都散去之後,李從榮猶自激動不已,這即將到來的大戰,對他這個從未上過戰場的人而言,委實足以讓他興奮的睡不著覺,而只要想起馬懷遠勾畫的大好戰局,李從榮就不能不笑出聲來。

李從榮問邊鎬:“先生覺得馬將軍的布置有無不妥之處,亦或還有甚麽需要補充的?”

邊鎬尋思半晌,認真道:“馬將軍駐守江陵數載,對江陵周圍的了解,自然不是我等可比,馬將軍這個計策,從謀略的層面上看,的確是堪稱奇策,若能成功,定會收獲甚大。至於該補充之處,一方面是士氣,軍令既然下達,無論某些將軍贊同與否,都要堅決執行,否則再好的計策,一旦不能很好實施,也會成為敗筆;另一方面,則是排兵布陣要講究,馬將軍這回身兼排陣使,對此應該有所打算,不過殿下還是要多加巡查……”

邊鎬言簡意賅說了不少,李從榮不停點頭,聽完後感慨道:“先生真乃孤王肱骨啊!”

邊鎬謙遜道:“職責所在,當不得殿下謬贊。”

兩人相視而笑。

真可謂是,相得益彰。

不日,身在嶽州的徐知誥,得知了唐軍進攻嶽州的全盤謀劃。

“唐軍可真是膽肥,還真敢聚集重兵,來攻我嶽州?”林仁肇晃著腦袋嘖嘖贊嘆,“敗我水師,奪我嶽州,再圍長沙……釜底抽薪啊,李從榮心真是狠!”

徐知誥沒有理會他的揶揄之言,將信件放在案上,沉吟片刻,即下令道:“唐軍來勢洶洶,不容小覷,江陵水師訓練數載,也非等閑之輩。令,攻打朗州的部曲撤掉一半,在朗州東登船,橫渡洞庭湖至嶽州。洞庭湖水師,即刻也往嶽州集結。”

所謂“八百裏”洞庭湖,只是文學上的說法,實際上洞庭湖的長、寬哪有那麽多。

林仁肇雙目一亮,“丞相是打算?”

徐知誥微微一笑,“既然唐軍想要畢其功於一役,我等何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既然來了嶽州,進了洞庭湖,那就不必想走了。”

林仁肇精神一振,“丞相英明!”

頓了頓,林仁肇擾擾頭,又問:“邊先生的消息,可靠嗎?”

“嗯?”徐知誥看過來。

林仁肇縮了縮脖子,識趣的走掉了。論智謀,無論是徐知誥還是邊鎬,都超出他許多,既然兩人都認為沒問題,哪有他這個乳臭未幹的小子多嘴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