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章 趙王領軍向楚地,秦王洛陽理大局(一)(第2/2頁)

李從榮聽了這話,連連點頭,表示很受用。

邊鎬琢磨半晌,沉聲道:“時至今日,殿下勢力已成,無論是朝中官員還是地方節使,都希望殿下能匯集眾人之力,做出一番事情來。”

李從榮不言不語。

邊鎬見壯,加重語氣:“那些官員,之所以都投到殿下這裏來,眼下來看,無非是想保全自身罷了。若是殿下得了眾人擁護,卻不出力,仍由那些官員在吏治整頓中身陷囹圇,只怕人心會冷。到時殿下好不容易取得的今日之勢,怕是就要崩塌了。”

李從榮看向邊鎬,“先生的意思是?”

邊鎬正色道:“當此之時,殿下該出手了,匯聚眾人之力,與秦王相爭!”

李從榮道:“抵制吏治整頓?”

邊鎬道:“此時不為,更待何時?”

李從榮沉吟不語。

邊鎬道:“事到臨頭,殿下莫不是怕了?不敢與秦王正面交鋒?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殿下要爭那個位子,就沒有後退的余地!”

李從榮沉默半晌,揮手叫來一名王府心腹,低聲問他:“各位官員的投名狀,可都送來了?”

這名心腹名叫李重心,先前在宮門外與李從璟、李從厚分別後,為李從榮鳴不平的也是他。

李重心俯身道:“還差一小半。”

邊鎬不明所以,“何謂投名狀?”

李從榮笑了笑,並不作答,李重心替他道:“秦王勢大,各位官員在吏治整頓之風下投靠殿下,頗有些迫不得已之意,必須要表明自身對殿下之忠心。否則日後一旦吏治整頓之事過了,他們重獲安全,再有其他變故時,殿下要確保他們不會變卦,一直能為我所用。”

邊鎬思慮片刻,即已意識到了所謂投名狀到底是何物,“殿下要那些官員,向殿下交上他們貪贓枉法的罪證?”

李從榮笑了笑,“如果不然,孤王何必大老遠跑去汴州一趟,還拼了命去挨宋王一刀?孤王表示了誠意,他們也得有所表示才是。面對秦王這樣的強敵,沒點把柄在手裏,孤王如何保證他們的忠心?”

聽了這番話,邊鎬不禁怔了怔。

他不禁想到:李從榮這廝雖然“資質”差了些,但在帝王之家耳濡目染,豈能沒點手段,還真不能小覷了他。

他又想到:虧的是李從榮“資質”差些,若是他像李從璟一樣睿智,哪裏還有我在他面前大施手段的余地?

他再又想到:李從榮雖然資質差些,但性子卻好,這樣的人,最是適合“輔佐”不過。

邊鎬感到一陣慶幸。

李從榮已是接著道:“再給他們三日時間,三日之後沒有交上投名狀的,再不準踏進趙王府的門!”他沉吟片刻,補充道:“這幾日,孤王就先聲援他們一番,也好讓他們看看孤王的決心。”

李重心應諾而去。

到洛陽來半載有余,邊鎬第一次“由衷”道:“殿下英明。”

李從榮笑容略顯得意,“得先生此贊,孤王三生有幸。”

邊鎬表示汗顏。

回到住處後,邊鎬忽然想起一件事。

李從榮要了幾乎所有官員的投名狀,卻為何唯獨沒向他提投名狀的事?

他雖然沒有“罪證”,但有家人!

想到這,邊鎬悚然一驚。

李從榮該不會已經遣人去金陵接他的家人了?

不過邊鎬很快就恢復正常。

因為青衣衙門早已安排好了一切。

次日,朝議時,大殿大亂。

趙王李從榮,公開指責以秦王李從璟為首的“吏治整頓辦”,在懲辦貪官汙吏時,行事粗魯,急功近利,大興誅連,有“殺良冒功”之嫌!並且上奏皇帝李嗣源,請求以大局為重,以社稷穩定為重,終止這場查辦貪官汙吏的行動。

一石激起千層浪,朝堂上頓時亂成一團,許多官員紛紛出聲,表示附議。

而宰相以李琪、安重誨為首的官員,則群起反擊,與對方展開激烈爭論,最後罵成一團。

皇帝李嗣源大怒,當堂扔了滿案奏章,拂袖而去。

當日,皇帝下令,加大懲辦不法官吏之力度。

群情沸騰。

當日夜,趙王府差幾人滿為患。

三日後,一道令所有人猝不及防的急報傳到洛陽。

楊吳、馬楚大戰,楊吳大捷,馬楚敗績。

此戰之後,楚王失都,更失半壁河山!

李嗣源急招諸王、宰相緊急議事,通宵達旦。

翌日,朝堂傳詔,以趙王李從榮為南面招討制置使兼行營都統,領兵三萬,南下馳援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