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驚濤初起劍南道,諸侯掀起百丈浪(三)

論對河西形勢之了解,在河西各方勢力中左右逢源,契丹中不乏能人,然則耶律倍再有手段,也不可能對西川了若指掌,換言之,契丹能在河西招募殺手,能用重金雇傭軍隊叩關,卻不能制造二十一名官吏被殺案,以及制造之後一系列事端。

故,若是契丹的的確確參與到了攪亂西川的事情中來,他必定還有盟友。

其實不止契丹,按理說韃靼部也有達到以上條件的可能,但就目前來看,韃靼部並沒有與大唐為敵的意思,況且要支付的雇傭兵錢財,韃靼部不是拿不出來,但肯定會頗為吃力,在隔壁有契丹這個強鄰的情況下,韃靼部也不可能如此作為。

不過此事要最終下結論,還是要等在那支雇傭兵中找到更有力的證據,或是等劍子與張金秤在河西查出端倪。

“論對西川之了解,有能力在戰爭前後滲透到西川的,以吳國的可能最大。”莫離道,“以徐知誥的脾性,無論如何,擾亂西川,吳國都該有一份才是。吳國向來與契丹來往甚密,想必此番二者定有密謀。”

李從璟同意莫離的推斷。

但他也並非沒有疑惑,在他看來,這件事還有疑點。

大唐已經占領兩川,禁軍尚未歸朝,二十一名官吏被殺案以及之後一系列事端,的確會讓蜀中混亂一陣子,給朝廷推行天成新政造成一些麻煩,但不可能真正動搖帝國對西川的統治。

若說旁人不能看透這一點李從璟不覺得奇怪,但徐知誥不可能看不明白。

既然明白,為何要花費這樣大的代價來做這件事?

因為吳國要攻打楚地?

這個理由根本不夠。

吳國既要攻楚,就該在戰前收斂心思,安穩準備,聚集一切力量為戰爭所用,而不是到處惹是生非,分散人力物力。

最為緊要的一點,難道徐知誥認為,西川不穩,大唐要穩定西川,便抽不出太多軍力,他攻楚時大唐就拿他沒辦法,只能幹看著他出兵,而不能有所作為?

這個想法未免太過天真。徐知誥不會這般目光短淺。

吳國(帝國,君主稱帝)的確比楚國(王國,君主稱王)強很多,但楚國並非沒有一戰之力,就算如今楚王病卒,楚國國政有些不穩,但退一步說,戰爭開始後,李從璟根本不需要抽調太多禁軍兵力,他只需要帶領一萬禁軍精銳入楚,就足以讓吳國吃不了兜著走。

即便西川有許多事端,但只要沒有大軍來犯,一兩萬禁軍,再怎麽都能從西川抽調出去的。

這樣一來,吳國的所作所為,就都成了一個笑話。

李從璟不會小覷徐知誥,他相信徐知誥也不敢小看他,那麽他此番這些作為,到底是為了什麽?

這有些說不通。

“會不會還有些隱秘情況,是你我所不知曉的?”莫離聽罷李從璟的分析,也陷入沉思之中,沉吟半晌,雙眼忽然明亮幾分,“問題會不會出在孟延意身上?利用孟延意做出更大的文章,並非沒有可能。”

李從璟想了想,搖搖頭,“孟延意能有多大用?說到底,她不過是一個反賊的女兒罷了,又非亡國公主,沒那麽大能耐。不過……”李從璟頓了頓,“孟延意應該是個突破口,她身上隱藏了何種秘密,對手準備拿她來作什麽文章,還有待你我去發現。我總有種預感,她不會是關鍵點,但會是引出關鍵點的引子……”

“孟延意可有消息了?”

“按理說早該有消息傳回了。”

……

自從四年前離開盧龍,這些年劉細細跟隨李從璟輾轉奔波各地,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飲過許多種類的酒,秀美的山川多姿的風景,有過太多讓她深深迷戀的時候,但她從未忘記過回家的路,也從未有過不回家的念頭。

家是一方小院,兩壇花草,幾扇門窗,簡單的陳設,搖曳的青燈,還有窗外高過屋頂的榆樹。這些東西雖無特異之處,但相處的日子久了,便會熟悉,然後讓人感到親切。

但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沒有那個早已不是書生的書生讓她覺著暖心,哪怕她通常都只能在人群外遠遠看上他一眼。

這一眼,不會被人注意到,也不會被他留意到,但就是這恍若置身事外的一瞥,讓她在往後無數命懸一線的生死較量中始終惦念著,惦念著一定要回去。

她早已分不清,那是她回去的原因,還是活著的理由。

就如當下一樣。

但劉細細知道,這一回,她恐怕回不去了。

她恐怕再也不能看到那個熟悉而疏遠的身影。

長劍早已折斷,不知丟在了何處,被鮮血染紅的雙手只能緊握那支一直陪伴她的梆笛,讓她更有勇氣去面對眼前似乎無窮無盡的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