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因緣際會不可料,謀盡事成旦夕間(一)(第2/3頁)

梁震這才愕然,這正是他百思不得其解之處。如今得了齊己提醒,立即反應過來,“秦王不走,也是因為吳軍?是了,石首惡戰,若是秦王此時離開江陵,必然影響復州軍士氣,要想復州軍拼死力戰,阻止吳軍攪擾荊南格局,秦王就不能離開江陵,讓復州軍將士寒心!”

齊己喟然一嘆,望著梁震,“在士高看來,秦王不離江陵,是為坐鎮中樞,控制四方,激勵石首王師士氣,然在貧僧看來,秦王不離江陵,乃不願荊南千萬生靈被戰火殃及啊!”

梁震再度愕然。

齊己接著道:“士高何不想想,倘若秦王親提襄州軍,攻伐荊州全境,戰有幾何?士卒傷亡幾何?百姓無辜者死傷幾何?秦王攻荊州,而另有王師攻夔、歸、峽等州,又戰幾何?士卒又傷亡幾何?百姓無辜者又死傷幾何?”

“秦王滯留江陵,每日皆令將士勸降,是不願多生戰端,而寄希望於能不造殺孽,而定江陵也!江陵城,於秦王而言,奪之不過時日長短而已,而對士高你而言,你又為何要死守不放?貧僧本方外之人,卻也聽聞,為官一任,當造福一方;又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士高飽讀詩書,承學識於聖賢,如今身居高位,該知一衣一食,皆百姓血汗,緣何到了今日,士高心中,只有一人生死,而無黎民蒼生?甚至為一人之生,而不惜萬人之死?!舉頭三尺有神明,貧僧若是士高,有如此言行,怕夜夜不得安眠也!”

“今,秦王有言在先,江陵若願懸崖勒馬,獻城出降,從此忠於大唐,再無二心,朝廷可既往不咎,南平王也可免於一死!士高,事到如今,吳軍水師不能來援,王師四面來攻,秦王仁至義盡、翹首以盼,荊南萬千軍民,生死一線之間,皆由你決之,你如何還在遲疑不定?”

……

天成二年二月二十六日,江陵城外,君子都大營。

李從璟放下手中信報,笑著對莫離等人道:“長林已克。”

莫離欣喜挑眉,問道:“如何克之?”

李從璟無奈搖頭,有些啞然失笑的意味,“王樸自襄州趕至長林,只身入城,憑三寸之舌,勸降了守軍。”

莫離也有些啞然,“這可真是出人意料。”

謝玉幹、朱厹兩人面有悲憤之色,前者言道:“高季興被俘,殿下陳兵江陵城外,王師四面攻伐荊南,荊南各方官、將但凡稍有見識,略微審時度勢,便不能不擔驚受怕,要勸降長林守將,只需講明形勢,以利誘之,以害懾之,不需如何口綻蓮花,便能使其就範!”說罷猶自捶胸頓足,大有懊惱之態。

李從璟見這兩人模樣,便知此兩人先前所謂一日半日克城之策,打得就是這個主意,當下不免有些哭笑不得。勸降敵方守將,說來簡單,實際施為哪有那般容易,一個細節不對都可能掉了腦袋,無論是王樸還是謝玉幹、朱厹,能有這樣的念頭、舉動,都不能不說是藝高人膽大。

“奪取了長林,襄州軍席卷當陽,就很容易,如此雖說來得比預計晚些,總歸是可以期望。復州軍來報,楊吳水師不下萬人,連日來鏖戰分外慘烈,能使其少堅守一日,損失也會小上很多。”莫離道。

“原本預計讓馬懷遠駐守石首十日,以石首現今戰況來看,十日太久了些。長林雖克,然要等襄州軍來此,再去支援石首,怕是會誤事。”李從璟道,他的意思很明確,復州軍只怕堅守不了十日,那樣一來,吳國水師還是可能趕來江陵攪局。

在江陵城外停留的這數日,雖說並不能進城,李從璟並未閑著,軍情處的反間計一直在進行,只待時機成熟好作雷霆一擊,這也是他停留江陵不走的原因。至於齊己所謂李從璟憐憫眾生,倒也不能說全是假,只是李從璟所慮的,更多的是大戰會消耗的巨大資財。

謝玉幹、朱厹對視一眼,當即爭先恐後上前,面紅耳赤的請命:“當陽之城,我等去之即取,請殿下恩準!”

就在李從璟與眾人討論局勢時,忽聞君子都軍報,江陵城上射下一封書信來。

看罷書信,李從璟起身大笑,將書信丟給莫離,意態風發,“高從誨、梁震聯名上書,請求獻城投降!”

原來,桑維翰、齊己入了城,後者去遊說梁震,前者則去聯絡事先結交的城中官、將、大戶。桑維翰也沒太巧舌如簧,便串聯了具有不俗勢力的幾家大戶,經過一夜聯絡,天明時分糾集了數百家丁,拉攏了一些流氓地痞、亡命之徒,配合一些軍中悍卒,就準備舉事。

得知桑維翰已然成事,梁震知曉大勢已去,無可奈何,只得聯合高從誨,來向李從璟投降。他雖受齊己一夜遊說、多方感化,但要是沒有桑維翰展現出來的硬實力,怕是也不會這麽容易束手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