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昨日煙雲留不住,明朝雙手織鳳霞(二)(第2/4頁)

長安位處八百裏秦川腹心,雖然如此,仍舊供養不起長安百萬百姓,加之漕運要經過黃河幾字型大彎處,路途遠不說,尤其是轉運,損耗甚大,高宗後唐庭立洛陽為東都,漸重東都,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前楊廣修大運河,為的就是方便江淮糧食運往京畿。莫離這話倒也不差。

王樸不服氣,繼續道:“縱然如此,奈何糧食產出不多,因此仍是不夠。自莊宗入主中原,洛陽素來養不起十萬精兵,此乃事實。”

“那就增加糧食產出。”莫離搖起折扇道。

“如何增加?”王樸黑著臉問。

“這就是民政了。”莫離斜眼看天,意思是這是你該操心的事。

“增加糧食產出,非一日之功。”王樸咬牙道。

“但凡世間大功,自然不能一蹴而就。”莫離道,兩人間的火藥味越來越重。

“依樸看,淮水之地,糧產甚豐,兼有漁鹽之利,長史素有莫神機之稱,何不助王師打下淮水?有淮水之糧,非樸誇下海口,自當整治漕運,使洛陽可增養十萬精兵!”王樸氣得不輕,尤其看不慣莫離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

莫離嚴肅看向王樸,認真道;“欲攻淮水,先定蜀地。蜀地之財,十倍於淮水!”

王樸迎上莫離的目光,針鋒相對:“蜀地縱有千萬資財,也難運抵京都,淮水有漕運之便,長史何苦舍近求遠?若無淮水之糧,便無十萬精兵,若無十萬精兵,王師何以定蜀地?”

莫離大為惱火,“你這是強詞奪理!”

王樸一字字道:“先攻淮水,再定蜀地!”

兩人爭得面紅耳赤,全無風度,又因久隨征戰,不乏豪強之氣,差些就要挽起袖子動粗。李從璟開始還欲勸阻,轉念一想,陷入沉思當中。

原本,周世宗柴榮打北漢,沒打下來,問計於群臣,王樸由是上《平邊策》,說的就是先取淮水,再取蜀地,而後平定江南,最後滌蕩北方。此策固然是先易後難,卻未嘗沒有其他重點。

且不言其他,國無糧,便無精兵,周世宗盡得淮泗十四州,而後周、宋改革軍政,蓄養禁軍,這其中豈能沒有這樣一層因果關系。

蜀地之財,的確難以運往京都,至於說北宋打下南唐,用的就食蜀地的錢財,這事李從璟也只能是姑且信之。

莫離和王樸已經扭打在一起了,旁邊的人上去勸架,被兩人誤傷了兩個之後,其余的都不敢動了,坐在一旁觀戰,李從璟發現他們興致勃勃,恐怕勸架是假,助威才是心裏話。

沒辦法,秦王府的人大部分出自軍務,又在幽州呆了幾年,大多很彪悍,唐人又血氣重,打個架實在是平常事。李從璟沒打算勸,讓他們倆打著便是,反正不會出什麽大事,等他們打完了,還會繼續坐著論事。

要統一天下,就得精兵強軍,要精兵強軍,就需要錢糧,要錢糧就得改革時弊、發展農商,要改革時弊、發展農商,就得削藩、加強中央集權,否則政令不通,好處都給節度使占了,沒中央什麽事。這是一條邏輯線,因果關系很直白,但事情做起來卻錯綜復雜。

驕兵悍將處置得差不多了,朝廷威望也立了下來,接下來就是削藩、加強中央集權,這裏面的事情很多,但重中之重就兩個方面,一是強化刺史權力,二是增加直屬州。

大唐刺史一級的官吏,馬上就會迎來大洗牌。武人理政是不行的,要文官來。

今秋的貢舉已經落下帷幕了,新一批的人才進入官場,能讓一些能官脫身出來,去主政地方。不過此次及第的人不多,進士才二三十人,這還是在朝廷放寬了條件的前提下。這可不行,明年中原很安定,應該沒什麽戰亂,得加大取士力度,常舉、制舉都要增加取士範圍。

滑州、濮州其實都是好地方,土地肥沃,灌溉條件好,只要沒戰亂,就只需要盯著黃河不出岔子,想不豐收都難。屯田這種事只適合特定地方,不能用治理幽州的辦法治理整個大唐。

其實只要天下安定了,沒戰亂,沒盜匪,朝廷不亂加稅,官吏不是大奸大惡之輩,不去禍害百姓,官府再稍微做點事,修修水利什麽的,從大局來說,百姓也就安居樂業了,如果天災再少一點,糧食自然也就不愁,用不了幾年就能倉稟充實。

當然,這裏有兩個前提。一是土地兼並不能太過分,二是地方不能把糧食截了。

開年就要春耕,李從璟現在就要做這些事。他得去督導地方,要保證明年的秋收。大唐雖未統一天下,地方還是大得很,李從璟不必哪兒都去,也去不了。這回他督導的重點,就是關內、河東、河南、山東這些地區。

百戰軍,就是李從璟手中的尚方寶劍。

只要這些地方不出岔子,有大半地區能豐收,並且保證豐收的糧食大半都是朝廷的——這是難中之難,重中之重,也是李從璟的用武之地——來年洛陽就能多蓄養兩萬精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