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明君可輔臣非才,不覓房杜覓啟誦(五)(第2/3頁)

是以,安重誨不惜忤逆李從璟,也要反對李琪為相。

李從璟瞥了安重誨一眼,心中怒火頓起,暗罵道:你他娘的爭權奪利都爭到老子頭上來了!

不過安重誨之所以能如此橫行霸道,甚至敢跟李從璟叫板,除卻自持功高,還有一層原因,此因說來倒是話長了。

李嗣源昔年有四位妻妾。正室乃曹氏,次為夏氏,妾為魏氏。魏氏即李從珂生母,為李嗣源剿匪時從匪窩平山得來,當時李從珂已出生。除此之外,尚有一位王氏。

王氏起先為梁將劉尋在汾州買的侍兒,年將及笄,生得一副絕色,眉如遠山,目如秋水,人稱“花見羞”,劉尋對其十分寵愛。後劉尋死,王氏無家可歸,流落汴梁。此時有人在安重誨面前稱贊王氏美色,安重誨旋即將此事告之於李嗣源。

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有道是好色心腸人人相同,李嗣源見了王氏,大為所動,於是收入房中。王氏當時身雖無主,卻有數萬遺金,王氏將其大部都獻給了李嗣源。李嗣源既得美人又得錢財,喜上加喜,自然對王氏寵上加寵。

王氏手頭尚有余金,又送給李嗣源左右及子嗣,眾人得了錢財,誰不交口稱贊?便連李從璟,當時也收了錢——當然這錢也無法拒絕,除非他要平白無故與王氏交惡——只不過對此是付之一笑而已。

王氏為人處世很有章法,便是曹氏對她也沒有惡言。李嗣源冊封曹氏為淑妃時,亦冊封王氏為德妃。這王氏既然得志,免不得顧念恩人,安重誨每有所求,王氏無不代為周旋,除此之外,王氏更是在李嗣源面前說盡安重誨好話。由是,安重誨恩寵獨一無二。

安重誨驕橫到何種地步,有一史實可供說明。

秦州節度使溫琪入朝,恭順有加,並且願意留朝為官,李嗣源自然欣然,先封其為左驍衛上將軍,打算另行著重安置。於是李嗣源召安重誨商量,言道:“溫琪乃是老將,應選重鎮封其為帥。”誰知安重誨理都不理,竟然答道:“如今各鎮並不缺人,日後再說吧。”

如是李嗣源等了一月,仍不見安重誨有所安排,遂二次向安重誨說起此事。哪知安重誨勃然大怒,道:“臣已說了,近來並無空職,倘若陛下一定要將其安插進來,唯有樞密使一職!”時安重誨正兼樞密使之職。

溫琪得知此事,不僅不敢說什麽,反而暗生恐懼,多日裝病不敢出門。

史書說安重誨“挾權脅主,黨同伐異,難以盡述”,可謂字字史實。

且先不論安重誨日後下場如何,至少在目下,甚至在今後數年中,都會恩寵不減。李從璟不能容忍安重誨敗壞大唐社稷,所以必須抑其勢、弱其寵,一步一步將他打壓下去。

好在李嗣源畢竟是明君,李從璟又對自己這位老爹知之甚深,見安重誨反擊,攻訐李琪舊疤,心中雖有怒氣,面上並無惱恨之色,微笑從容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李大夫歷任中樞日理萬機,出一二紕漏在所難免。有道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亦有一得,兩者之間該用誰一目了然。況且錯並非不能原諒,能改正方是正道。”

說完這番話,李從璟轉身對安重誨道:“為朝廷薦相,是希望為相者能為國家社稷出力,上解君憂,下安庶民,安公說孤王此言對麽?”

這話當然對,安重誨不能反駁,拱手道:“秦王所言甚是。”

李從璟笑笑,又道:“今孤王舉薦李大夫,無非是看重李大夫之才學,以為李大夫能勝任國事,安公舉薦崔協,想必也是如此?”

“自然……如此。”安重誨臉色稍異,他總不能說不是。

“這卻好辦了。”李從璟回身面向李嗣源,“高位者以賢能居之,若能分出李大夫與崔協才能、德行之高低,朝廷是任用李大夫還是任用崔協為相,不就一目了然了嗎?如此一來,朝臣不會再有異議,天下士子、百姓也不會有異議。”又轉頭看向安重誨,“安公以為然否?”

安重誨心中暗暗叫苦,若論才學,崔協與李琪孰高孰低,他豈能不知,此時被李從璟將了一軍,真是騎虎難下,偏偏李從璟字字在理,他實在無法爭論,不過他卻也不甘心就此放棄,言道:“自然如此。但兩人各有才名,品性也是各有口碑,這高低之別,要如何區分?”

“這卻是好分得很!”李從璟灑然道,面向李嗣源道:“父皇,兒臣方才說了,位居相位者,上要能解君憂,下要能安黎庶。父皇不妨傳令二位大人,讓二人即刻上書言事!”

李嗣源暗暗點頭,以為有理,安重誨大驚,連忙道:“陛下,二位大人都已是國之重臣,身份尊貴不同常人,焉能以考校尋常士子之法,讓兩人提筆試卷?此事有折辱朝廷大員之嫌,若是傳出去,恐怕天下人會認為朝廷不尊重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