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明君可輔臣非才,不覓房杜覓啟誦(三)(第2/2頁)

“吳國如何?”

“不見動靜。”

李從璟擡頭,問莫離道:“蜀地不可放縱,荊南不可不提防,莫哥兒有何見解?”

他知道原本歷史上,孟知祥在蜀中稱帝,而荊南最後投靠於吳國。當時大唐正值李嗣源在位,對兩者皆有過應對之舉,只是最終結果卻差強人意。難道這是因為李嗣源繼位之後,大唐反倒不如李存勖在位時有實力嗎?李嗣源既有明君之譽,不會平白無故容得孟知祥、高季興逞能。此中原因何在?只能是國內憂患未除,而國勢未強也。

孟知祥稱帝是許久之後的事,但西川獨立卻早得多,而荊南投效吳國,也就在這兩年。

李從璟當然不能坐視歷史如此發展,兩川不用多言,就說荊南,雖地狹,不過彈丸之地,但因位處江陵,治所位於荊州,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日後大唐要攻打吳國等江南諸侯,如若手握荊州,便能順流而下,大軍直逼金陵、廣陵,這是最為妥當、有效的行軍之策,也是歷史中北方攻打南方的慣用之法。故而大唐必須要將江陵握在手中。

莫離輕搖折扇,緩緩開口:“兩川方為王師所平,孟知祥不過摘人果實罷了,在兩川並無根基,三年之內,倘若孟知祥膽敢公然反叛朝廷,擁兵自重,則朝廷以大義曉於蜀地,遣三五萬精銳之師擊之,何愁不能平也。”

“荊南,彈丸之地,地少主憂,猶如財少人疑,主憂則思利,高季興索地是也,人疑則左顧右盼,荊南與吳國交好是也。對待荊南,宜緩圖急擊也,朝廷不動他則已,動則必不給其反應之機!”

莫離這番話分析的在理,李從璟聞言點頭,深以為然,當然他熟知歷史,所以能看出其中疑慮,“三年要有五萬精銳之師伐蜀,不容易。要穩定高季興,不讓他投靠吳國,又不能給他土地,同樣不容易。”

五萬大軍,說起來似乎不足為道,實則不然。要知道,當初郭崇韜伐蜀,也不過領軍六萬。這六萬人裏,地方節度使的兵力就占不少。

首先,此五萬大軍需得盡皆精銳。孟知祥非是王衍,他既有意霸占西川,自然勵精圖治,雖無根基卻也不容小覷。王師伐孟會比郭崇韜伐蜀難得多。

自大唐入主中原以來,朝廷中央軍主要是六軍與侍衛親軍。說起來似乎兵強馬壯,實情卻並非如此。六軍與侍衛親軍,各軍人數並不多,又擔負皇宮、洛陽戍衛之責,能用於征戰的軍力能有三五萬就不錯。眼下朝廷征戰,主要是還是依靠節度使。若非如此,李嗣源起兵時僅數千兵馬,後雖然一時糾集了一些人,仍舊兵力單薄。倘若洛陽有精銳之師十萬,豈能未戰先逃,李嗣源又焉能如此輕易成事?而李嗣源因眾刺史、節度使成事,也正說明節度使軍力之盛。

李存勖的六軍與侍衛親軍,經李嗣源起兵一事,本就沒剩下多少,其中從馬直等軍,李嗣源自然不會用,是以現在洛陽兵力實則空虛得很。五萬精銳,大半要新練。

朝廷之所以不能有十萬精銳中央軍常駐,根由何在?說到底,無非兩個字:沒錢。

李從璟在幽州謀劃遏止契丹國勢此等驚天大事,以九州之地,三四年間也僅擴軍一萬,這還是在他嘔心瀝血、勵精圖治的前提下。這也是為何大戰開始後,軍隊一直不停募兵,不停往前線補充兵員的原因——幽州壓根沒有增加常備軍的實力。之後戰端大起,若非得益於“以戰養戰”和渤海戰後財物支持、契丹賠款,僅是戰後撫恤,軍械修復一項,就夠幽州破產。

最後,一旦中央軍外出征戰,皇都兵力薄弱,就給了心懷不軌之輩可乘之機,即便沒有此輩人,僅是驕兵悍將作亂就足夠讓人擔憂。因是,得國政穩定,才有這五萬精銳之師出征的余地。

“正因如此,目前朝廷工作重心,才該在內政上,而不是急於對外征戰。固本培元,方是長久之策。否則一旦戰端開啟,不僅勝負難料,國家恐怕也將再度陷入大亂。”莫離輕搖折扇,“但卻也不能坐視兩川、荊南生變。對此,離有三策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