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昔日家國殘夢裏,多少魂夢驚夜雨(中)(第2/2頁)

“朕沒下令殺郭崇韜,是他們自作主張!”李存勖厲色分辯。

李從璟哂笑一聲,“那事後呢?因此事被誅連的人還少嗎?連睦王也……”

“李從璟!這些事也是你能議論的?!”李存勖怒道。

“臣不議論,事情便不存在嗎?”李從璟搖頭,“陛下可有想過,原本看起來一片大好的大唐江山,為何旦夕間會烽煙四起、大亂至此?”

李存勖想起各地亂事,又念起李嗣源起兵不久便各方歸附,再聯系這些時日來將士離散,心中恨意滔天,“那是因為爾等亂臣賊子太多,人心不古!身為臣民,全無忠君愛國之念,天下之亂,皆因爾等人心喪亂!”

“天下喪亂,始於人心喪亂嗎?”李從璟並不因這話而感到意外,他目光炯炯對上李存勖,“那麽敢問陛下,人心喪亂,又是始於什麽?”

李存勖愣住。

“於君王而言,主道約,君守近,太上反諸己。於臣民而言,不能樂其所不安,不能得於其所不樂。”李從璟慷慨陳詞,“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君好學,則舉國修書,君仁德,則萬民友愛,君王賞善罰惡,則天下賢良雲集而宵小無立足之地,君王若匡扶道義,則天下自有浩然正氣、妖邪避絕。反之,君王愛財,則群臣貪墨,君王沉溺聲色,則舉國行靡靡之音,君王親賢遠佞,則世無忠良,君王疑臣,則百姓以鄰為盜!”

“君王一言一行,皆會以此彰示於天下:何為對,何為錯,何者該提倡,何者該杜絕。君行不正,有忠賢不賞,有為惡不罰,有將死不救,有欲亂不平,有道義不伸張,有兇惡不嚴懲,有欺瞞不明察,有害國不杜絕,有賢才不重用,有宵小不打壓,則群臣如何事君?有心者如何上進?倘若如此,君臣必舍職守而諂媚,意富貴者必棄正道而鉆營!”

“人間道義不存,天下道德崩潰,害國害民者得居高位、逍遙一生,利國利民者一貧如洗、死無葬身之地,如此則宦海爭權奪利、損公肥私,鄉野互相侵紮、損人利己。一旦居廟堂之高的君臣如此,則處江湖之遠的百姓如何?生民不知何為對何為錯,心中失去正確的行為、精神準繩,豈能不言行失衡、人心喪亂?人心喪亂,心中沒了秩序,人皆不再忠君為國,不再父慈子孝,不再團結友愛,而是損人利己,害公謀私,你爭我奪,彼此算計,長此以往,人間秩序何存?天下焉能不亂!”

李從璟深吸一口氣,目光銳利如刀,仿佛要劃破這深沉的夜,“歷朝歷代,每逢天下大亂,必定禮崩樂壞、道德淪喪、人心不古,何也?君王身為萬民之首,存於當世,享盡榮華、位極尊崇,不是讓你來不懼人心的,而是讓你來正人心的!否則,一旦人心喪亂,天下烽煙四起,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只可惜,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有多少君王只知皇權,眼無社稷、胸無國民,遺棄了整個天下?這些人何德何能,也敢稱孤道寡!”

“王者樂其所以王,亡者亦樂其所以亡。君行正,則臣民擁戴,君行不正,則臣民共伐!陛下,你還認為,我等此番舉事,是狼子野心、謀逆篡位嗎?!”

李從璟此話出口,李存勖如遭棒喝,目瞪口呆,說不出話來。他雖憤怒不減,有意反駁,卻不知從何說起,腦中一片空白,僵立當場。他根本就沒想過,君王之道、臣民之道、天下之道,竟有這樣的深意!

李從璟目光盯著李存勖,不挪不移。他這一番話慷慨激昂,驟然發聲,勢若雷霆,竟給人菩薩低眉、金剛怒目之感。

萬民疾苦,所以菩薩低眉,罪孽橫生,所以金剛怒目!

李存勖臉色扭曲,目光極盡掙紮,面對李從璟堂堂眼神,竟然不敢與其對視。一時間,仿佛坐在馬背上,居高臨下的不是李存勖這位一國帝王,而是暫為臣子的李從璟。

相對無言,場面陷入沉默,沉重而憤然的氣氛彌散在空氣中。於李存勖而言,他憤然於李從璟的犯上,於李從璟而言,他則憤然於李存勖對天下的辜負。

夜漸深,兩隊人馬不可久峙,最終李從璟沒有意圖當場對李存勖如何,李存勖也自知不能對李從璟如何。

畢竟君臣一場,臨別之際,李存勖給李從璟留下一句話。

李從璟也送給李存勖一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