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風卷黃旗過大崗,北境今起無戰事(十三)(第2/2頁)

既非臨時起意,便是早有蓄謀!

誰在布局?操控這一切的幕後黑手是誰?

草原諸部,是真要反,還是桃夭夭、杜千書多疑?

幽州軍該如何應對?是立即行動,還是等待形勢明朗?是穩住陣腳不自亂,還是防患於未然?

是敵人有意制造假象,讓聯軍自陷混亂,還是敵人早已滲透,早有布局?

倘若諸部驟起反亂,沖擊聯軍本陣,情況會如何?

誰值得信任,誰最有可能反戈一擊?

耶律阿保機沒有死,也未曾病重,這位契丹帝國雄才大略的開國君王,健康依舊,仍在統治整個棋盤?

無數個聲音在李從璟腦海中爆炸般湧開,肆無忌憚撞擊著他的意識。自發兵北上西樓以來,幽州軍所經歷的種種事件,無數斷片、畫面在他腦海中交織、縱橫,辨識不清而又極度真實,它們橫沖直撞,刺激得李從璟腦門生疼。

聯軍有軍民十數萬,幽州軍五萬將士的生死都在一念之間,盧龍數年來的嘔心瀝血,抗擊契丹的宏圖大志,中原大地的烽火狼煙,歷史的輪回、歲月的使命,齊齊在李從璟腦海中翻騰、飛旋。

多年以來,李從璟對敵時,常常謀定而後動,談笑間決出沙場勝負,翻手間左右萬人命運,多是氣定神閑之時,近乎周郎風姿。然而,家國大事、沙場征伐,兇險無數,豈能一直如履平地?

“李哥兒,必須拿主意了!”莫離走到李從璟面前,臉上布滿從未有過的莊重、肅然之色,他認真的看著李從璟的眼睛,雙手扶住李從璟的肩膀,充滿智慧與力量的眼眸裏,盡是信任。

李從璟深吸一口氣,朝莫離點點頭。

他轉過身,對傳令兵下達指令:“傳令:令各部酋長,即刻到此集結,君子都負責辦理此事;令各陣收縮戰線,轉入全面防守;令皇甫麟帶領預備隊丁茂、史叢達等部,護衛幽州軍陣、軍營兩翼;令李彥超為監陣使,李正、荊任重為監陣副使,各率兩千騎,巡查戰場!”

一口氣下達完這些指令,李從璟又對杜千書道:“傳令韃靼部,主力向幽州軍靠攏!”又對桃夭夭道:“讓圖巴克汗……不,讓阿狸公主火速前來!”

……

醜時,聯軍後方動亂:黑水、松林等部反叛,沖擊聯軍軍陣,殺戮周邊同伴。

同時,契丹軍對幽州軍軍陣展開新一輪猛攻。

醜時兩刻,李彥超率部截擊黑水部,荊任重率部截擊松林部……

醜時三刻,黑車子室韋內部叛亂,有勛貴率部沖擊王帳,欲殺黑車子室韋酋長。

寅時,十數裏聯軍連營,數處起大火。

寅時兩刻,除韃靼部外,草原諸部現崩潰之象,人馬自相踐踏。

與此同時,李從璟走下指揮樓,跨上戰馬,親自沖上戰場。

……

代替李從璟坐鎮指揮樓的,是幽州軍首席軍師莫離,此時的指揮樓早不復白日人聲鼎沸,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人,獨對風月。

他的折扇早已收起,此時他握在手中的,是一柄長劍。

上回沙場握劍,還是澤潞戰役時,他相助裴約守衛澤州,於城墻上提劍而戰,以一介書生之力,與李繼韜的叛軍不死不休。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世事滄海桑田,再驀然回首,不覺往日無情。

他雙眼目光落在李從璟策馬奔馳的背影上,沉著的目光深邃似海。

莫離擡起手,橫劍於胸前,拔劍兩寸。月光閃動,照亮他的雙眸。

他想起方才李從璟欲出戰時,他對李從璟所說之言。

清風明月,他說:“君如青山,離如松柏。君但放心酣戰,離自周全軍陣;君若捐軀,莫不苟活!”

收起書生劍,莫離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嘴角勾起一抹無奈笑意。

他說出那句話後,李從璟一腳踹在他肚子上,笑著罵道滾滾滾。

他心頭縈繞著李從璟離去之前說得那番話。那番話,讓他心中翻江倒海。那番話,以這樣一句話為開頭:“戰事未必就已陷入絕境,你我所見,未必不是表象,而真正的契機,往往就隱藏在表象之下。”

當時他問:“此話從何說起?”

李從璟回答:“此事有疑點、有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