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風卷黃旗過大崗,北境今起無戰事(十一)(第2/3頁)

“惜乎此番渤海之行未能建功,大軍班師回朝,皇上不幸染疾,卻叫小人得以逞能,號召逆臣亂賊於皇都。唐朝天子,自百年前即為天可汗,德行威望盛於草原、深入民心,此番唐軍又以利相誘,遂使各部齊聚西樓。”

“至今日,韃靼、黑車子室韋等十數部族相繼反逆,大同軍出桑亁關而克勝州,奪河套地而北望,盧龍邊軍各越長城,儀坤與饒州相繼告急。三千裏漠北草原,已亂大半,各城漢人鹹欲南逃,百萬生民,半遭兵禍半陷敵手……”

“唐將李從璟者,實詭計多端之輩,兼又狼子野心,一心謀害契丹,其麾下之眾百戰、盧龍諸軍,皆悍不畏死之徒,唯其號令無惡不作。此番李既北來,所圖也非小,聲勢也浩大,輕易不肯南歸。而契丹已不耐久戰,久戰則國之根本不存。議和實乃當務之急,唯如此能渡艱難,收拾社稷。以皇上之偉略、皇後之賢德,今日之辱,來日必將百倍還於唐朝……”

韓延徽一口氣說完這些話,自身也知道有忠言逆耳之嫌,遂不再說話,也打定主意無論述律平是否同意,都不再爭辯,躬身立著等待述律平評判。

述律平臉色數遍,心潮起伏,難以平靜。韓延徽的意思很明確:其一,契丹在漠北統治本就不堅固;其二,契丹現在已亂,卻偏偏經不起長久之亂;其三,李從璟很能打,若其只想拖延戰事、戰術上采取自保之策,契丹難以戰勝。其四,先議和,謀求保存國本,來日再找李從璟算賬。

也不知過了多久,述律平悵然嘆息,“先生之言,實為謀國之策。本宮雖不甘心,卻也承認事實。然則議和事大,還需得皇上與諸臣定奪。”她贊同韓延徽的話,但這事太大,她兜不住。

韓延徽大感意外,他沒想到述律平竟然如此容易便同意了他的進言,他原以為還需要經過一番苦諫,或者長久論戰,心裏不由得對述律平敬佩起來。

“休得議和!各路勤王之師正陸續趕至,看朕旦夕破了賊軍!”

兩人默然間,有怒氣沖沖的聲音響起。述律平和韓延徽愕然回顧,卻見耶律阿保機已經坐起身,看他那模樣,雖然面有慍色,但卻精神不錯,面有紅光。

“皇上……”

“召皇太子、大元帥覲見!”

……

大雨在黃昏前驟然離去,與它的降臨一樣沒有道理。

入夜,西樓燈火輝煌。

“李從璟一道檄文,便使我大契丹遍地起烽煙,國亂大半,社稷可危。如今三十萬人馬對峙於西樓,往下局勢如何,未知皇兄有何見解?”城樓上,耶律德光問耶律倍。

“何必明知故問?”耶律倍聲調冷淡,目不斜視。

耶律德光笑容饒有深意,“怎麽就明知故問了?”

“契丹根本就沒有危險,往下局勢都在父皇掌握之中,何須我多言?”耶律倍道。

耶律德光神色異樣,“皇兄也看出來了?”

耶律倍哼了一聲,“自渤海歸來,父皇雖然病情嚴重,卻還不至於糊塗,一路上多有密令。契丹是在父皇手中建立的,父皇怎會讓李從璟一道檄文,就讓草原陷入大亂?”

耶律德光扶欄輕笑,“可惜,李從璟未必能看到這點,他也不想想,契丹立國十年,當真是說亂就會亂的?若是契丹這麽容易動亂,契丹又豈能有今日之盛況?”

兩人說話間,有宮使前來宣召,“太子,大元帥,皇上召見!”

……

耶律德光和耶律倍見到耶律阿保機時,這位契丹皇帝已經坐在皇椅上,姿態莊嚴,精神奕奕,哪裏還有半分病重之象?

耶律阿保機直視眼前最令自己滿意的兩個兒子,緩緩開口:“李從璟匯合草原諸部,合軍十余萬,陳兵皇都之前,氣勢洶洶,而漠北草原烽煙四起,往下該當如何應對,你倆有何意見?”

耶律德光和耶律倍相視一眼,同時下拜,朗聲道:“但憑父皇下令,兒臣願為先鋒,為父皇擊破亂賊!”

此言一出,述律平與韓延徽俱驚,述律平更是皺眉斥道:“休得胡言!李從璟勢大,而契丹國內半境遭兵禍,你倆可有想過,一旦戰事不利,契丹將成為怎樣一番模樣?”

韓延徽沒說話,他的神情卻表示他與述律平的意見一致。

耶律倍道:“契丹不會敗!”

耶律德光微笑看向述律平:“母後勿憂。一切盡在父皇掌控之中,此番出戰,戰則必勝,斷不會有戰事不利之說!”

述律平怔了怔。

耶律阿保機哈哈大笑起來,臉上都是欣慰和得意之色,“果然是我耶律阿保機的兒子,這最緊要的關頭,還是你倆知道朕在想什麽!”

隨即耶律阿保機冷哼一聲,眼神睥睨,“李從璟想要破西樓,胃口倒是不小,但他憑什麽!就憑他一紙檄文?他當真以為他動動嘴皮子,就能策反草原諸部為他賣命?天真!他李從璟是什麽人?當年唐太宗也不敢有這樣的把握!他不過數萬鎮軍,就敢存此妄想,未免也太看得起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