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北境邊城戰事烈,廟堂雲譎天下變(十五)(第2/3頁)

片刻沉默之後,李彥超出聲,依舊是粗狂的嗓音,“是戰事退,但憑軍帥定奪,我等謹遵之!”

話音落下,盧龍軍諸將各自相視,稍頓之後便紛紛抱拳,言道:“是戰是退,單憑軍帥定奪,我等謹遵之!”

盧龍軍都已表態,本來氣定神閑,冷眼看盧龍軍舉止的百戰軍諸將,驚異之余,立即紛紛上前,“請軍帥下令!”

滿屋中將領不下十數,皆俯身抱拳,雖面對五萬契丹大軍,願將性命托付李從璟之手,不復再有二言。

李從璟心中微喜,很滿意這種效果,道:“軍令:大軍南撤,退守長城!”

大軍南撤不是難事,要帶走前日所獲契丹物資也不難,難的是營州城中的百姓如何處置。

南撤,是大軍出平州前的既定策略,克營州的目的也是為了保平州,之前李從璟以劣勢兵力,力挫耶律敵刺,使其無法踏入營州城一步,更賴李榮、黃宗等人襲毀其糧道之力,得以讓耶律敵刺知難而退,已是出乎意料的大功。如今南撤保衛平州,無論是全軍將士,幽雲百姓,還是大唐朝堂,都不可能有多少微詞。

原因無他,蓋因李從璟已做到人力極致。此時面對契丹五萬大軍,若仍想困守營州孤城,在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戰而勝之,無異於癡人說夢。耶律倍來援,是意料之外的事,不是李從璟的過失,也非目前李從璟手中力量能夠抗衡。

“若帶營州百姓南撤,勢必拖累大軍行進速度,且會束縛大軍行動,不利於大軍沿途應變,末將竊以為此舉似不可取。”李彥饒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不過仍是補充道:“不過軍帥或許有更多考量,如何取舍,悉聽軍帥之意!”

營州百姓南遷,便是拋棄冗雜物什,拖家帶口之下,速度也快不起來。之所以有帶走營州百姓的想法,卻是兩個原因。其一,是擔憂契丹復占營州之後,拿其泄憤;其二,是為李從璟名聲考慮。李從璟在平州因有“撫民三策”,得以讓平州民眾盡皆歸心,此時若是不顧營州百姓死活,未免為人所詬病——雖然天下軍隊莫不如此,然李從璟以一地戰一國之事,本就不是常事,不能以常理度之。

李從璟不由得想起劉備。

劉備因帶十萬百姓撤退,速度極慢,而有長坂坡之敗,可謂慘烈。但也正因此之故,方有日後蜀地百姓歸心之易。

“日前耶律敵刺攻城,城中百姓莫不上城協防、相助,其既有功於大軍,亦懷復歸唐朝之赤子之心,我身為大唐將軍、朝廷命官,怎忍棄之於荒野,讓其引頸待契丹屠刀?營州民少,不過幾千口,遷走不難。傳令下去,城中之民,除卻衣物、口糧,余者一概不準攜帶,無論老少婦孺,給予半日時間準備,半日後隨大軍南撤!”本著長遠之見,李從璟下定決心,決意為邊地民心再搏一回。

若是營州人多,又或者是此舉會給大軍帶來危害,李從璟不會如此行事,但眼下非是如此,只要稍盡其力,收益極可能遠大於付出。

為了邊地軍心民心,為了“護邊擊賊”的大業,李從璟所作所為乃至付出,不可謂不多。

“只是如此一來,為保萬全,需得為大軍南撤,多爭取一些時間了。”李紹城沉吟道。

李從璟知道其中利害,心中也有分寸,道:“爾等率大軍南行,留下君子都,我自有方法可為大軍阻擋契丹大軍兩日。”

因唐軍行事迅疾,分秒必爭,一日後,營州城為之一空。隨著最後一批軍民南撤,李從璟也出了城。他率領千名君子都,卻是往西北而去。

唐軍南行大隊人馬中,黃宗、許伯先、陸君嚴等望著率領千騎,獨自馳往茫茫西北之地的李從璟,皆神情肅然。許伯先嘆道:“固聞軍帥仁義,卻不曾想竟仁義至此!身為主帥,能為大軍斷後,身為一地之主,而能為一地百姓親身犯險,如此仁義之舉,可謂義乎?固為義也!”

陸君嚴深表贊同,道:“嚴鄙薄之人,嘗只聽聞綠林好義,可為義氣不顧死者,必為萬人所敬仰,能得群雄歸心,堪稱英傑!今見軍帥為百姓所做之事,方知何為大義!如我綠林之輩,皆任性好俠,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此何意也,今日乃知!”

黃宗見兩人吐露心聲,尤其是看到平日未進一步而先慮退三步的許伯先,都能如此盛贊李從璟,有奮然隨其左右之意,不覺心潮湧動,頓時生出一股“幸我早投軍帥”的念頭,此時言道:“幽雲苦蠻賊久矣,雖有激憤之心,苦無殺敵衛家之力,而今,幸有軍帥臨此,不僅有護邊擊賊之軍,更難得的是有護民愛民之心,實‘幽雲之福’!你我這些人,半生都在苟延殘喘,身為幽雲之民,但卻進不能報仇雪恨,退不能為親人謀福,生不如死。現在投到了軍帥帳下,實在是幾生修來的福分,當奮然前驅,方不負有此機遇,若能我等命運能得改變,或許在此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