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十年國辱自今雪,永無休止的戰爭(十二)

邊地兒郎護境擊賊之心激烈,民心、軍心可用,於鎮邊將軍而言,這本是天大好事。然眼下李從璟無錢無糧,要豢養、訓練將士就無從下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要拒契丹、擊契丹,僅靠邊軍現有力量遠遠不夠,因是又必須擴充邊地武裝力量。事情擺在眼前,如一死局,看似已無法可解。

李從璟言道:“我有一法,或可解此難!”這讓杜千書分外驚異,他立即急切的問:“軍帥有何策?”

離開軍營,兩人並未返回官衙,而是去了城門,巡視城墻修繕情況。經過大半月軍民齊心協力,城墻大致已經修繕完畢,破損女墻已為新墻所替代,壘上去不久的磚石顏色鮮艷,與舊城墻色差明顯,雖如此,已融為一體,堅固非常。城墻內外的防禦器械如狼牙拍、叉杆等物亦在趕制,不日便可恢復到當日規模。只是損壞床弩要修葺卻是麻煩一些,其工藝復雜,材質亦非處處皆有,尚需時日,好在床弩損失不大。

李從璟和杜千書在一眾官吏、護衛的跟隨下,立於北門城樓前,縱目遠眺。日在高天,正是午時,如今已至深秋時節,陽光早不復熾烈,灑在人身上暖洋洋的,舒適而愜意。城墻外,遠近草木多已枯黃,自城門延伸出去的官道兩側,落葉繽紛,隨習風漫卷輕揚,近旁農田中,正有民夫在忙於侍弄莊稼,不時直起身擦汗,臉上似有愁容。遠山灰黃一片,山石聳立,偶有人家,顯得孤零蕭索。

李從璟解決邊地軍力不足的方法只十二個字:練民為軍,平日耕地,戰時作戰。

他道:“以兒郎皆為兵,則不寒一人保家衛國之心,以民為軍,則無需軍中耗費糧草;平日耕作,閑時操練,則不損農時,不害收成,又能成戰力;若遇小戰,邊軍自可應付,若逢大戰,則遴選各地精壯兒郎,隨軍征戰,亦足以建功!有此三者,邊地十萬青年十萬軍,或可讓契丹不敢南下而牧馬。”

杜千書眼前一亮,對李從璟能拿出如此辦法深表敬佩,隨即又沉吟道:“練民為軍,此固邊地百姓所願,然需得軍中出教頭、兵甲,平州五郡,幽雲十六州,青壯男子何止十萬,要行此舉,不知要陡增兵甲幾何;若遇大戰,動輒十萬人交鋒,千萬人傷亡,糧草、兵甲所損不知幾何,醫藥所耗幾何,陣亡、傷殘兒郎撫恤又不知幾何……”

杜千書的擔憂很有道理,李從璟點頭道:“此種種消耗,凡戰爭皆不可免也,以一地戰一國,固非易事。然則幽雲等地雖大多地貧,亦非無良田,雖物資匱乏,亦非無銅鐵礦藏、漁鹽之利,幽雲邊地固然戰事頻繁,亦不乏安寧之地可通商貿,若能使邊地民皆有為,田皆有耕,潛力皆得發掘,不出三載,幽雲必易其景!與契丹戰,非三五年可盡全功,如我等前有將士力戰,保邊地無賊,後有官吏、百姓耕地蓄資,且不言北上滅賊,保邊地無虞,大有可為!”

怔了怔,杜千書深為李從璟這番話所折服,言中所露決心和遠見讓人聞之意動,他本見識非常之輩,固知要成此事千難萬難。但若事不難,焉有他杜千書放開手腳,大展宏圖之機?易事人皆能為,賢不肖無異,然大艱難大作為之事,非有不世之才兼有堅韌不拔之志者不能為之,於此,賢、不肖始不同!

而這,正是杜千書所求。他少時寒窗苦讀十多載,面對惶惶亂世,沉浸經世之學,後又孤身入契丹,千難萬險前途猶未可知,而一往無前,此豈是胸無大志之人所能為?他向李從璟表達決心,“軍帥此舉,若能成功,定叫幽雲換天,千書必隨之,為軍帥鞍前馬後!”

見杜千書明表志向,李從璟笑道:“有司馬竭力相助,此事已成三分。”

兩人議定此事,開始詳談“十二字方針”如何施行,正緊鑼密鼓,忽聽身後傳來一言。

“此府兵制耳!”

李從璟和杜千書雙雙回頭,就見身後有一人正為眾人環視。此人著深青色官袍,不惑之年上下,身材高大,蓄須,雖為眾人矚目,而意態從容,雙目清明,見李從璟和杜千書看過來,他拱手行禮,“下官方聞軍帥、司馬練兵之事,幾近府兵制,固有此言。”

府兵制具體內容如何,李從璟不甚清楚,綱目卻是知道的,他也知他“十二字方針”與府兵制大同小異,此時見對方說明,遂問:“先生既知此為府兵制,應曉府兵制當世已無存,而本帥欲用府兵制於邊地,先生何以教我?”

那人聞言,不假思索道:“府兵制之亡,但因均田制之毀,軍帥欲用府兵制,當重分田地,使邊地人皆有耕。”

李從璟暗中點頭,又問:“先生以為,幽雲現可重分田地?”

“不可。”那人脫口而出,隨即道:“然邊地因契丹之擾,田地損毀、荒蕪者眾,軍帥若善其田,可得百萬畝,或再分富豪之地,開荒地為良田,抑兼並,則府兵制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