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十年國辱自今雪,永無休止的戰爭(五)(第2/4頁)

李從璟瞧見馮道的饞樣便知他想作甚,有心逗他,故意將剩下的烤兔挪向一邊,“夫子有曰,君子遠庖廚,馮大人離得這麽近,便不怕有違聖人教誨?”

馮道的視線隨烤兔而移動,“夫子此言,乃是因為君子要‘仁’,不忍殺生,故需遠離庖廚,並非對廚藝之道有所輕視。民以食為天,聖人不能免,佛曰世間法皆佛法,世間事皆是修行,大道三千保羅萬象,廚藝之道亦在其中也。李將軍年紀輕輕便能精通數道,乃是世間大善大智之人也!”

李從璟被馮道一番理直氣壯的言論打敗,只得將烤肉雙手奉上。

馮道喜不自勝,顧不得烤肉油膩燙手,抓起便大肆咀嚼,吃得嘖嘖有聲,絲毫不見平日儒雅之相。

吃飽喝足,馮道拍拍更加渾圓的肚腩,長長呼出一口氣,滿足道:“今日得李將軍一肉,可回味半生,實乃不勝榮幸。臨別之際,在下有一言相贈。”

馮道北上本為出使契丹,今任務完成,與李從璟同行至此,已到分道而行之時,是以有此言。李從璟遞給馮道一塊手帕擦手,“大人請說。”

馮道撐著肥胖的身子半躺在地,眯著眼,慢悠悠道:“臨行之時,陛下曾叮囑,大唐眼下與契丹相處之道當以和平為上,確保幽雲穩定,這是將軍之務,亦是在下之務。然則,北上月余,先有葫蘆口之役,後有前日大戰耶律德光,在下聽聞將軍現欲征平州,在下一介書生,不知征戰之道,然也看出將軍似無避賊退守之心,而有進取開疆之意,然否?”

李從璟微微點頭算是承認。誠然,他此番北上種種所為,與李存勖當日所定之國策已然背道而馳。

馮道繼續道:“將軍不願於契丹軍前卑躬屈膝,意欲雪大唐數十年之仇,此乃國家之幸,亦是中原千萬百姓之幸。在下不才,卻也知此非有大志大能者不能為,雖一介書生,猶壯將軍膽色。然則國家黎民之幸,卻不定是將軍之幸,將軍如此行事,可曾思慮朝堂言論?”

李從璟沉吟道:“謀國不顧身,展志不避死。”

馮道一愣,嘆息一聲,“到底是年少熱血最能感染人心啊!”起身,整衣,向李從璟肅然一拜。

李從璟連忙起身還禮,“大人何至於此?”

馮道巋然嘆道:“亂世當道,人心不古,禮崩樂壞,道德淪喪,謀身某利尚且不及,聖人之教幾人得顧?將軍以及冠之齡心懷天下蒼生,願為中原萬世安定不顧個人得失,焉能不讓人敬佩!若天下人人得如將軍,黎何罪至於陷於水火,夷族何強至於塗炭生靈?北上以來,眼見契丹蠻賊馬蹄所過之處人死田毀,家破人亡者十之八九,老無所依,幼無所養,民不聊生,哀鴻遍地,而邊軍莫能治,王師莫能絕!凡此種種,叫人不能不痛徹心扉,悲憤之處不能自己,在下雖一介書生,每見此狀恨不能投筆從戎,挺身上陣殺敵!今有奮擊如將軍者,志大才高品潔,手握雄師數萬,身側謀士如雲,若得奮然逆流而上,改天換日舍將軍者誰?!”

話盡於此,馮道後退三步,一禮到底,“可道不才,願為天下蒼生,助將軍一臂!”

李從璟扶起馮道,沉默良久,肅然道:“承蒙大人高看,從璟在此謝過。從璟不才,願告知大人,不退契丹、不穩幽雲,誓不還中原!”

桃夭夭起身望著李從璟和馮道握手抒志,眼神有些恍然,似乎又念起當日初上神仙山時所抱志向,呢喃道:“不退契丹、不穩幽雲,誓不還中原!”

……

馮道率領使團隊伍走了。值得慶幸的是,雖草原的天已被李從璟捅了一個窟窿,出使契丹的使團官吏倒是一個沒少,得以盡數南歸洛陽。此行於這些官吏而言,經歷可謂峰回路轉、波瀾起伏,期間甚至差些喪命,雖則李從璟在草原取得不少成果,不過那卻是於國有利,這些身在其中的人有遭受“無妄之災”之嫌,他們對李從璟這個一切風波的始作俑者是何態度,回到洛陽之後言行對李從璟是好是壞不得而知。

不過既然馮道明確表示願助李從璟,想來以他的本事,該是會給李從璟一些實際幫助的。

送別馮道等人後,李從璟和莫離說起此事時,莫離道:“出使契丹雖預期目的沒能如願,但其間變幻亦非我等一己之過,我等之所行縱然有不妥之處,亦非沒有收獲。契丹與大唐敵對數十年,先帝(李克用)更與契丹有血仇,說到底大唐與契丹無法長久和平,與其任由其發展壯大,半道扼殺之原本就是良策。”

李從璟道:“大唐與契丹是戰是和,在目下無非兩種情況,戰為小戰,和為小和。在兩國傾舉國之力決戰不會出現的前提下,邊境的爭鬥若是幽雲自身便能應付,於陛下欽定國策並無根本沖突,而若是幽雲以自身之力能敗契丹,於陛下而言還是好事。然則一切之前提,是幽雲能‘自給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