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歸宿

靈魂的肖像

當兒子問我,“歸宿”是什麽意思時,我趁機考考他:“每個人最後都會去的地方是哪裏?”五歲上下的孩子最可愛了,啥事也不明白,卻能跟大人一問一答,有時童言還真有無染的真知在乍閃。他挺認真地想了一下:“回家。”我嘉許他:“也對,再想想,有沒有更好的答案?”並且提示著:“每個小孩都會長大、會老,最後都會怎樣?”小臉蛋這時現出了早熟的表情,煞有介事地聲明:“我知道了,每個人最後都會死!”

在我從成千上萬張的影像档案中挑選《人與土地》的樣片時,兒子始終是第一位讀者。而這幅“歸宿”單元之首的作品,也是他盯得最久的影像。這尊布農婦人的容顏,早就被放大成巨幅照片,貼在我工作室的墻上,以作為暗房手藝的最高標準。因為它的質量幾乎是小底片的極致,我的技術再也不曾超越過它。

這位婦人極其配合,她就端坐在自家門口,一動也不動地望著鏡頭。我稍稍移動位置,想要避開正面角度時,她就跟著我轉方向,仿佛是相吸的正負極磁鐵。由於她只會說母語,我比手勢要她不要隨我動,卻無法令她明白。我動了幾回,她也轉了幾次,讓我始終調不出理想角度,直至泄氣地放下相機,向她鞠躬道謝時,她才整個人松懈下來,成為比我預期還要好的神態。我趕緊重舉相機,哢嚓一聲,攫住了她的靈魂。

展覽會場,我發現一位我敬重的小說家在這幅作品前佇立甚久。等我上前招呼,回首的臉龐雙眸含淚。我被他的感動深深感動了,這就是文學藝術最大的力量啊:把人世間的感動傳來傳去!就如同這幅肖像,生命會逝,靈魂不滅!

南投縣信義鄉,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