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捕魚去,為什麽還不回家

最近教育部門公布了一項報告,小學生印象最深刻的課文是:“天這麽黑,風這麽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麽還不回家……”真沒想到,已經半個多世紀了,這篇教材還在用。而且,當年的孩子長大為人父,甚至為人祖父了,腦海裏還是抹不掉當初在課堂上朗讀時,心中的焦急。

這幕景象令我憶起故鄉的牽罟。這項傳統捕魚作業,全賴人力將漁網拖上岸,要是漁獲豐收就需眾多人手,要不然,漁民們反而會被拼命掙脫的魚群給拖回海中。賠了漁網事小,賠了命可是悲劇。簡單說,牽罟正是人與魚的拔河,哪邊數多,哪邊就贏。

當二三十人都還拉不動漁網時,可就是大豐收了。漁人們會趕緊敲鑼兼吹螺,希望鎮上的人都聽到。只要趕來投入拔河隊伍,雙手拿得動的魚兒都算自個的。聽說拔河人數曾近半百,收獲抵得上漁家吃穿半年了。

遺憾的是,等我會拍照,這項古老的漁撈作業已再也見不著了。在地方政府強調觀光特色之下,牽罟成了旅遊的一項體驗活動。而拖上岸的網子往往是遊客亂扔的各式塑料袋及飲料瓶,近海已沒什麽魚可撈了。

漁民行過的這片沙灘,現在已成了著名的觀光濕地,附近四處林立著一架架巨大的風力發電機。天象、地貌、人事物都在變,唯有相機快門捕捉的刹那成為永恒。望著這六位漁民的背影,仿佛令人又回到誦著課文的童年。

新竹縣香山鄉,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