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狀元向迎天之死(第4/11頁)

董小宛聽到這個消息時正在花叢裏捉蝴蝶,她根本不相信。待看見許多人在哭時,她終於相信了。這太令人震驚。

一個叫鐘三的屠戶聽說皇帝死了,一下掀翻油膩膩的案板,那具豬肉重重地摔在地上。他提著明晃晃的殺獵刀沖進鄰近一家專為人寫對聯的店鋪,孟舉人嚇得跪在地上討饒。他卻不是要殺人,而是請孟舉人在他額角寫上“復國”二字。然後,沖上街,振臂高呼。人群都嚇了一跳,許多正在轟搶豬肉的人甚至尿濕了褲子。鐘三一路高呼:“復國!復國!”向縣衙門走去,不久,他身後跟了許多人。縣太爺感動得給他跪下了。

冒府的北祭活動非常慘烈。許多人自覺地加入帶孝北祭的行列。但見白壓壓一片人,邊跪拜邊哭嚎。分不清男女。後來便有人猜昏倒的一定是女人,但拖到村蔭下急施救治的帶孝人大部分都是男人。

哭聲震天動地。

場子邊站著老太婆,手裏提著瓦罐,罐中盛著熱茶,罐口蓋一只破碗。當有後生用破碗飲茶時,她就說:“哭,狠狠哭,哭個好皇帝出來為咱們撐腰。”

哭祭三天之後,許多人支持不了都回家睡覺去了。只有縣衙的師爺馬滇哭了四天。他瘋了。如臯城裏常見他飛奔的身影。順治九年還聽見他在喊:“皇帝死了,皇帝死了。”

最初,他的喊叫是驚心動魄的,特別是晚上。董小宛常在夢中驚醒,慌忙緊摟冒辟疆。有時,冒辟疆在蘇元芳處,她就大聲叫惜惜快來。總之,那是人心最惶恐的時光。

但是幾天後,人們漸漸發覺如臯沒發生什麽了不起的變化,至少滅頂之災沒有降臨。所有一切又慢慢在恢復原狀。天氣也熱了,他們開始在街邊納涼,像說一個遠古故事一樣談論著剛剛亡國的君主崇禎。

對崇禎皇帝的評說有兩種。一部分人認為是好皇帝,另一部分人認為是壞皇帝。兩端各執一詞,爭得面紅耳赤,有打群架的傾向。這個問題的裁決就落在冒辟疆身上,因為他見過皇帝的龍顏。

冒辟疆認為不管崇禎是好是壞,他總是咱們的皇帝,“對嗎?”

眾人點頭稱是:“的確如此。”

他接著說:“崇禎皇帝至少是個有為的皇帝。”

孟舉人表示反對。

冒辟疆斜了他一眼,雖然自己是個秀才,可從來沒瞧得起孟舉人。他反問道:“孟舉人飽讀詩書,可知哪個亡國之君是自殺的?”

孟舉人默然,乃緘了口。崇禎是好是壞的爭議就平息了。

有一天,如臯城裏突然出現了十幾張偽大順朝的安民告示。捕快們滿城亂竄,不知誰是闖賊的奸細。最後,一個貨郎被揪了出來,因為他是唯一前一天方才到來的外方人。果然是他,在他的貨架底下還有七張沒貼的告示。如臯人憤怒了,高呼:“把他吊死,吹成幹肉再放下來。”但最終貨郎是被一二百人用石塊砸死的,屍體被野狗撕得粉碎。

不久,又傳來了驚人的消息。清兵由吳三桂率領,殺入山海關,打敗了李自成,占領了北京。人們驚嘆:“好厲害的清兵。”

同時,最令董小宛難過的是人們都在傳說吳三桂降清是因為陳圓圓,按秦淮河上的輩份,陳圓圓是她的姐姐。她想起小時候外公教她彈《回風》曲時講起陳圓圓時的眼神,那裏有無限的贊賞。董小宛悄悄流了淚。她端坐在水繪園裏彈了一整天《回風》,院子裏的花被風吹得昏頭轉向。

連日來,冒老爺食不甘味,憂思難眠。老夫人見他愁眉苦臉的樣子,慌忙叫蘇元芳去水繪園裏尋來冒辟疆。

冒辟疆推開藏書樓的腰門,一股濃厚的舊紙味撲面而來,這是學問的真正氣味。冒老爺正在靠窗的書案前凝思。陽光的光柱籠罩著他,那些上下飄飛的浮塵閃閃發光。冒老爺示意冒辟疆坐在旁邊,他放下了手中的歷史書,那書案上全堆的是歷史書,顯然,老爺是要從幾千年的變故中找出對付時局的辦法。

“吾兒,短短四五十天,江山三易其主,歷史上沒有先例。你認為誰是最後的贏家?”

“孩兒以為清更強。”

“清邊遠小國,不足以逐鹿中原。”

“不。歷史上有太多的例子表明泱泱大國常被小國欺淩。比如,漢有匈奴,五代有鮮卑,宋有遼、金,乃至蒙古殺入竟得天下。孩兒思其根由,‘仁義不施,攻守易也’。”

“既如此,清國早有入主中原的狼心。此次得手,必大舉南下,江南不保,我等如何自保呢?”

“孩兒也正思慮這個問題。無論江山最終歸誰所有,得先保住冒家的產業。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有何良策?”

“孩兒以為應該招募鄉勇,自壯聲勢。一則可以於危險時自保家園;二則可以顯示冒家在如臯的影響,這樣無論誰家得天下,都不便過分削弱冒家而冒失民心之險。造成一種印象,就是讓人覺得‘得冒家則得如臯’。三則可以窺視時局,如有良機,可趁機舉義兵而成千秋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