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美人踏莎行(第4/8頁)

酥胸揣杯欲醉心,情字眉間懸,問君佳期是何年?

恰似春水,愁煞宛君言。

方密之聽她一字一句抑揚頓挫口占了這首詞,撫掌贊道:“宛君可比當年李清照,乃當世奇女也,請受方密之一拜以示景仰。”方密之說罷,真的朝董小宛鞠了一躬。其實,他此刻的心裏卻很矛盾,首先他慶幸冒辟疆能得如此才貌雙絕的佳麗。其次,他也後悔當初不如自己配此良緣,但這個念頭只是像飛過池面的蜻蜓在水面上投下的陰影一樣很快就消失了,不留一絲痕跡。

黃山腳下,臥雲庵前,幾株松柏投下的濃蔭中有一塊天然的大青石桌,兩個年過半百的老尼姑正在下圍棋。一個叫方惟儀,她就是方密之此行前去拜訪的姑媽,另一個叫妙端,人們都叫她妙端師太。隨著棋子如更漏滴下的水珠一粒粒落在棋盤上,時光正一寸寸移動。

妙端不慎落錯了子,慌忙伸手拿起,方惟儀伸手抓住她的手腕道:“不行,不行,落子無悔。”眼見這盤棋就要輸了,突然出現了轉機,她豈能放過。妙端也不服氣。兩個老尼姑在樹蔭下爭執起來。

妙端使氣道:“不下了。”將棋盤趁勢一推,黑子白子便亂了陣腳,擠成幾堆,已不成其為棋局。方惟儀道:“不下就不下。今天白陪你坐了一下午。腰都酸了,按老規矩,罰你捶背。”

妙端道:“你坐好。”提著雙拳在她背上擂鼓般捶下,方惟儀大叫:“輕點。”

就在這時,方惟儀看見淡紫色的暮嵐之下的山道上,緩緩駛來一架絳紅色的馬車,馬車前面有一位騎馬的飄逸公子。

他們身後是桔黃色的夕陽和燦爛的天空。她猛然預感到也許是什麽親人來了。她用手揉揉眼,無奈昏花的老眼卻沒能看得更清楚。妙端也停了手,癡癡地瞧著馬車走近……

車馬在臥雲庵前停下來,那公子跳下馬,走到方惟儀眼前恭敬地叫了聲:“姑媽。”

她才從如煙記憶中抓住了一個形象,知道站在面前就是她的親侄兒方密之。她握住他的手,激動不已,多年平靜的心蕩起了漣漪。然後,忙引見了妙端師太。

這時,董小宛也撐住陳大娘的肩輕輕一跳,便下了馬車。

方密之將董小宛母女介紹給二位師太,方惟儀和妙端都是極信迷信的女人,她倆一見董小宛,便喜歡得不得了,因為昨夜她倆曾同時夢見嫦娥光臨,心裏都想到這個美夢正應在董小宛身上。

到了這清靜脫俗之地,董小宛如魚得水,加上這兩位師太的憐愛,她認為一生最幸福的時光已然降臨。每天和方密之登山遊玩,陳大娘則學念佛經,這才明白自己一生不幸的緣故是不會釋佛而致,心裏便決定今後一定天天釋佛念經,普渡自己及家人的靈魂。

方密之和姑媽方惟儀敘了許多久別重逢的家常之後,耐不得寂寞,覺得黃山也枯燥無味,便要告辭。董小宛卻想多住一段時間,方惟儀和妙端爽快答應她不管住多久都可以。方密之這才放心地告辭而去,董小宛叮囑他:“遇到冒公子,就叫他到黃山來接我。”

董小宛每天早上都起得很早,去山腳下的清泉裏汲來泉水,用文火慢慢燒開,泡上黃山特產的雲霧茶。等方惟儀和妙端修完早課,茶已微涼,正好可以飲用。

陳大娘閑著無聊,便養起蠶來,方惟儀和妙端也迷上蠶,沒事也來幫著料理。她們自己動手做了一只又一只蠶匾,看著青綠的桑葉之間滾動的白花花的蠶蟲,聽著沙沙沙的咀嚼之聲,幾個女人臉上掠過欣慰的笑容,董小宛便常常和妙端師太背著竹簍去山林間剪摘桑葉。她倆在樹叢間穿梭,樹上的小鳥嘰嘰喳喳的啁鳴著,撥弄下一些水滴,掉在她倆的臉上。空氣中到處都是松脂和新鮮植物的氣息。這一帶桑樹並不多,偶而遇上三兩株,倆人便欣喜不已,但聽得剪刀嚓嚓直響,董小宛有一次還吃到許多桑果,嘴唇塗得烏紅烏紅的。

幾只喜鵲似乎不怕人,也跳到枝頭上搶食桑果呢。當她和妙端師太臉上淌著汗水背著竹簍回到臥雲庵時,炊煙中已飄來晚餐的香味。有時下了雨,就得等陽光曬幹桑葉才能采,董小宛回家的時候,就看見滿天星光之下的臥雲庵像一只溫柔的動物正等著自己回家。

轉眼之間,蠶結了繭,蠶房中就開滿了卵形的雪白花朵,又一個幸福的輪回走到了終點。

每當月圓之夜,董小宛便和方惟儀去峰巒之間尋挖月華草,這是治療風寒的良藥。每挖到一棵,便在巖石上將它捶爛,否則過半個時辰它就會變硬,再想捶爛就要費勁了。於是,黃山樵夫便不斷地發覺在月圓之夜的山巖上有一位白衣美女搗藥,四周的村鎮茶舍之間便漸漸傳說開來,最後便有人認定是嫦娥搗藥,若有不信者,則有人反問道:“那個女人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