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王安石變法的短板

關於北宋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多年以來史家爭議頗多。貶斥者認為,北宋滅亡,就是始於王安石變法,因王安石變法,北宋分成新黨舊黨,輪流坐莊鬧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相互傾軋幾十年,直到最後被金人全都給傾軋了。支持者卻認為,王安石變法有莫大的勇氣、時代進步的意義以及高瞻遠矚的思想。變法的失敗,不是因為變法本身不好,而是變法遭到了守舊派的阻撓,因此導致了慘重的失敗。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改革家,王安石有資格得到後人的尊重。

王安石變法,是對還是錯,必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北宋發展到王安石所在的時期,究竟都有哪些問題。

把北宋中期所有的問題,歸結成一句話,估計應該有6個字:缺錢、兵弱、臃腫。

這6個字,應該就是北宋在宋仁宗、宋神宗兩代,面臨的最主要難題。

宋朝以經濟發達著稱,後人一直用富宋來形容宋王朝,但王安石變法時期,北宋的窮卻是真窮,確切地說,是國窮。

北宋怎麽窮呢?主要是嚴重的財政赤字.每年的政府收入和政府支出相比,幾乎都是負數。就以宋仁宗在位40年的平均值算,北宋每年的歲入,高達1億3千萬兩白銀,但是每年的支出,卻約為1億5千萬兩,如此搞下去,破產只是時間問題。

北宋為什麽會這麽窮,其實原因很簡單,花錢的地方太多了。首先就是公務員工資問題。北宋是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對文官采取恩養的政策,在北宋如果你是個文官,日子可以說非常爽。就算你開始是個芝麻綠豆官,什麽都不幹,慢慢地熬資歷,最後估計也能熬到個二三品退休,至於工資,更是肥得流油。北宋宰相的工資,如果以大米的比價折合人民幣的話,估計一年可以拿到100萬人民幣。另外普通的公務員,都有各種福利補貼,比如加班費、糧食補貼、取暖費、消暑費。就是最普通的八品縣令,每月基本工資就有15貫,折合成人民幣1萬多,換到今天,也是一個十足的金領。外加北宋機構臃腫,從宋真宗開始,北宋的科舉就一直在擴招,比起明朝科舉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的情景,北宋科舉的錄取要寬松得多。到了宋仁宗時期,甚至到了三五個人裏就有一個進士的地步。錄取得多了,當然官也多。王安石在自己給宋神宗的奏折裏就說了,北宋在宋神宗初期的官職數額,比起北宋建國時,幾乎多了6倍。

至於兵弱,那就更好理解了。北宋一直貫徹“強幹弱枝”的建軍方略,中央掌握的禁軍數量,到了北宋末年足足有100萬人,水滸裏說林沖是“80萬禁軍教頭”,其實還是一個縮了水的數字。兵多了,可質量那叫一個次,北宋的禁軍,基本都是通過募兵招募來的,平時訓練松懈,甚至每個月領稅糧,都要雇人給他們挑擔,更別說打仗,幾乎就是一群兵大爺。北宋忌諱邊境將領專兵,對邊境軍事力量控制極其嚴格,外加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軍事指揮體系,想打贏對外戰爭,也就做夢可以想想。

所以到了北宋中期,對西夏的戰爭屢戰屢敗。宋朝調40萬京軍鎮守西夏,又以範仲淹、韓琦等名將鎮守,也只能是制約西夏的進攻,平滅西夏基本沒戲。最後達成議和條款,又白白地加上一筆歲幣。

對了,最後還有歲幣的問題。今人皆說宋朝和遼國澶淵之盟後,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其實就在澶淵之盟簽訂後,遼國一直在找各種借口,要求宋朝增加歲幣,特別是動不動就要求宋朝歸還柴榮當年從遼國占領的關南17縣。對遼國的每次無理要求,宋朝大多數情況下都選擇息事寧人。到了北宋中期,每年給遼國的歲幣已經到了50萬,而給西夏的歲幣也有10萬。花錢買和平的結果,就是國家財政支出激增。

北宋對士人這麽好,那麽國家的工作效率怎麽樣呢,就一個字,慢。北宋官場的特點,是機構臃腫,官員眾多,好好的一件事,差不多有六七個人管,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都不管。別說是平時日常生活,就是北宋對西夏作戰這麽大的事,北宋的政府機關,在傳送公文,批閱戰報時的拖沓情景,讓在前線打仗的範仲淹都氣得七竅生煙,斥責說好好的一件事情,哪怕再急,也總要給你拖十天半個月,等你批下來,我這邊仗都打完了。打仗尚且如此,平時更不用說。

這就是北宋在王安石變法前面臨的問題,國家窮,不是因為收入少,而是因為花錢多。一是花錢養官,養到最後官都養得不幹活。二是花錢養兵,養到最後兵都不打仗;三是花錢買和平,誰知道買和平的價格不斷上漲,越來越買不起。偏偏宋神宗本人也是個很有志氣的皇帝,在即位初期,年少氣盛的他也很想做一番事業,因此經歐陽修推薦,他結識了王安石,王安石伶俐的口才,對時局的分析,都讓宋神宗有醍醐灌頂之感。公元1070年,宋神宗正式下詔,以王安石為相,全國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