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唐與吐蕃和戰史

唐朝一共存在了289年,在這289年裏,唐朝從來不缺少對手,但只有一個對手,從建立到最終滅亡,和唐王朝周旋到始終,那就是屹立在青藏高原的強大帝國——吐蕃帝國。

唐朝和吐蕃的關系,今人耳熟能詳的,就是文成公主進藏。這場唐蕃兩家的盛事,確實一度為雙方帶來了和平,但是這個和平,卻是暫時的。

吐蕃在公元7世紀時,由傑出領袖松贊幹布統一了青藏高原,然後,開始了他們在中國西南大地的霸業。和唐王朝一樣,他們是一個處於上升期的政權,在唐太宗平定東突厥戰爭期間,吐蕃也在不斷地北進,發動了對青海吐谷渾的戰爭,吐谷渾最後的滅亡,也是唐朝和吐蕃雙方夾擊的結果。在獲得了青海高原之後,吐蕃的領土已經和大唐直接接壤。到了公元638年,唐朝和吐蕃的第一次接觸,是以戰爭開始的:擊敗吐谷渾的松贊幹布順勢東進,打到了唐朝四川松州,唐軍初戰失利,但很快唐朝就命名將侯君集統軍反擊,憑借堅城擊退了吐蕃的進攻。在這次軍事沖突之後,雄才大略的松贊幹布認識到了唐王朝的實力,決定與唐朝建立友好關系。3年之後,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幹布,為了這次和親,唐蕃雙方都花費了巨大心血,松贊幹布以文成公主為自己的正室,而唐朝方面,則為文成公主陪嫁了大量的農產品以及許多出色的工匠、技師。中原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從此傳入了西藏地區,這個唐蕃雙方雙贏的美事,為兩家從此贏得了數十年的和平,終松贊幹布一生,他與唐朝始終保持友好的關系。

但是松贊幹布去世後,事情卻起了變化。

這時候的唐王朝,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期,唐朝已經完全占有了西域,河西走廊暢通無阻,而這時候的吐蕃,則是祿東贊把持大權。公元651年開始,吐蕃首先對夾在唐朝與吐蕃之間的吐谷渾發起進攻,徹底平定了吐谷渾,從此以後,唐朝與吐蕃之間的國土就直接接壤了,而沖突也接踵而來。正當唐王朝大軍把主要兵力放在東北平高句麗以及西域鎮壓西突厥叛亂時,吐蕃卻首先在河西走廊發難了。公元670年,吐蕃首先奇襲安西都護府,奪取了今天新疆阿克蘇地區,唐王朝苦心經營的安西四鎮,一下子全部落到了吐蕃手裏。對此恥辱,唐王朝自然不甘心。同年四月,唐王朝派遣名將薛仁貴以5萬大軍發動反攻,在青海大非川與吐蕃激戰,未曾想吐蕃這次下了血本,一口氣動用了40萬大軍,且采用誘敵深入的戰術,結果,5萬唐軍陷入了吐蕃軍重重包圍中,陣亡3萬多人,歸來不滿千人,幾乎全軍覆沒。而這一戰更大的意義是,唐朝再無法保護一度成為自己屏障的吐谷渾,不久之後,吐谷渾被吐蕃徹底吞並。

唐軍自然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辛苦打下來的地盤落到吐蕃手裏。經過8年精心準備,唐軍再次在河西走廊發動了反擊,這次由唐朝中書令李敬玄直接掛帥,率18萬大軍出擊。和大非川一樣,唐軍又是初戰告捷,接著在進兵到青海湖時,再次陷入了吐蕃軍隊的重重包圍。幸虧唐將黑齒常之率領敢死隊殿後,奮勇阻擊下,唐朝主力部隊方才突出重圍,逃出生天。經過這3場大戰,唐軍徹底認識到了吐蕃的厲害。這以後,唐王朝在河西地區采取守勢,在當地屯田駐軍,穩打穩紮,輕易不主動進攻。

唐朝在對吐蕃戰爭初期之所以連遭慘敗,一個原因是對吐蕃的作戰方式不熟悉。生於青藏高原的吐蕃戰士,其吃苦耐勞程度極強,吐蕃戰馬雖不如蒙古戰馬高大,也同樣是以耐力好著稱的。唐軍在大非川和青海湖的兩次大敗,共同的特點是吐蕃誘敵深入,唐軍緊緊追擊,很想像當年打突厥那樣窮追猛打,結果等到了埋伏地點,吐蕃的戰馬依然有耐力發起沖鋒,唐軍卻已經人困馬乏,騎兵優勢蕩然無存。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這時期處於武則天全力“抓權”時期,軍隊裏也搞大清洗,許多戰功卓著的名將,因為政治上站錯了隊而遭貶斥。如此一來,此消彼長,唐軍自然毫無優勢。

雖然在河西戰場連遭敗績,但是在西域戰線上,唐軍還是挽回了一些面子,畢竟唐軍在西域地區根子紮得深,當地諸國大多服從於唐軍的統治,遠非勞師襲遠的吐蕃可比。因此在公元672年和公元694年,唐朝名將王孝傑兩次聯合西域諸國軍隊,擊敗進犯的吐蕃軍,更在公元694年的會戰中,成功收復了淪陷的安西四鎮。這時候的吐蕃發生了內亂,祿東贊死後,其諸子爭位,一度陷入內戰。所以在武周收復了安西四鎮後,雙方的邊境暫時恢復了平靜。

唐朝與吐蕃之間的戰爭再起,是在武則天去世,李唐復辟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