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大唐王朝的開疆拓土

說歷代盛世,自然少不了“文治武功”四個字,文治自然就是發展生產,恢復經濟,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但一個王朝的強大,同樣需要赫赫的對外戰爭功勛來陪襯。盛唐之所以“盛”,除了驕人的GDP成就外,更有開疆拓土的武功。滅突厥,平西域,定高麗,一連串流光溢彩的勝仗,打出了唐軍天下無敵的威名。光輝的戰功,像血液一樣四面擴張的大唐疆域,威服四方的榮光,現代人追憶起來,無不熱血澎湃,心向往之。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草創時期,其軍事力量都是強大的,但百廢待興的國民經濟,都會讓開國皇帝們選擇暫時的忍耐,在休養生息國富民強後,方才吹響反擊外敵的號角。和漢朝反擊匈奴一樣,唐王朝也是一樣,但不同的是,漢朝反擊匈奴,經歷了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4代帝王60多年的時間,且在征戰之中幾經反復,終漢武帝一世也未能徹底臣服匈奴,直到昭宣中興時期,才徹底解決匈奴問題。而唐朝的速度卻快得多,在貞觀初年,經過短短幾年休養生息後,就迅速發動了反擊突厥的戰爭,在突厥最疲弱的時期,給予了其最致命的打擊,然後,就是唐王朝開疆拓土,掃平周邊群雄的過程。比起隋文帝善於以夷制夷,分化瓦解,唐王朝更喜歡用實力說話,無論是反復無常的薛延陀汗國,還是自不量力的高昌國,以及紛爭不休的西突厥,都是用最快的速度平定,用酣暢淋漓的勝仗讓對手臣服。中國的疆域,在唐王朝時期達到了極盛,西域、外蒙古的廣大土地,皆納入到唐王朝的版圖中,毫不誇張地說,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態,由唐朝起開始形成。

那麽,唐王朝是怎樣做到的呢?

說到唐朝的戰功,不能不說到唐朝軍力的強大,而唐朝軍力強大的原因,離不開3點:軍制、軍備體系、胸懷。

說軍制,自然要說說唐朝的“府兵制”。府兵制是從北魏時期創立,在之後的北周、隋朝兩朝幾經修改,到唐朝的時候達到極盛,唐朝的府兵制承襲自北魏,但是從制度上卻更加細化。說當兵,老百姓有俗話“好男不當兵”,可在唐朝府兵制下,當兵,卻實在是一種夢寐以求的光榮。

唐朝的府兵制,比較之前的北魏、隋朝,最大的特點有兩個:一是兵農合一;二是等級制度。兵農合一,就是國家的兵源,主要來自於擁有土地的自耕農,采取三丁抽一的原則,全國劃分12大兵府,士兵閑時練武,農時耕種,戰時出征。如此一來,既擴大了兵源,又保證了士兵訓練。但對戰鬥力最大的保證,卻是唐朝府兵制的“等級制度”。

唐朝府兵制,一是將全國自耕農按照貧富等級劃分,只有經濟條件較富裕的才有資格進入軍隊;二是每3年,都要進行一次府兵的篩選,以“全國大比武”的方式,淘汰府兵種的羸弱者,凡是選拔上當府兵的,雖然需要負擔出征的糧草裝備,但同樣也免除賦稅,另外參與作戰若獲得戰利品以及戰功,國家還有優厚的獎勵(比如土地)。一個普通的農民如果成為府兵,不但有機會從士兵成為將軍,更有機會從自耕農變成大地主,如此“激勵措施”,自然士兵士氣高昂,作戰積極性極高。

而最重要的,是府兵制解決了歷朝歷代封建統治者都極為“糾結”的一個問題,國家軍隊強大,往往會造成武將專權,危及國家社稷,國家對軍隊控制嚴格,又容易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戰鬥力基本是零。府兵制的實施,以土地為基礎,使中央政權牢牢地掌握住對士兵的控制,任何將領都無法將麾下士兵據為己有。同時,府兵制有嚴格的軍隊調度條令,部隊的征調要以中央的魚符信物為準,否則一兵一卒都不能擅自調動。府兵制讓唐軍成為一支管理嚴格、戰鬥力強悍的真正意義的國家軍隊。這正是唐軍橫掃天下的基礎。

而與府兵制相對應的,是唐朝軍事保障體系的強大。打仗打的是綜合國力,沒有經濟實力是打不了仗的,但有經濟實力,沒有保障體系,也同樣打不了仗,唐朝的保障體系,最重要的就是“馬政”。世人皆說唐朝騎兵強大,造就唐朝強大騎兵的,是唐朝完善的馬政制度。

唐朝從建國早期,就在中央設立太仆寺,主管全國的戰馬飼養,在地方上設立牧監,規劃專門的草場飼養戰馬。同時,借推行均田制之機,出台了可以按照養馬數量削減稅賦的政策,鼓勵民間百姓養馬,規定養馬者可按養馬數量免稅,但一遇戰事,國家可以無條件征用一切免稅馬匹,這就給唐王朝提供了充足的戰馬來源。僅唐太宗反擊東突厥的戰役期間,唐朝民間征調的馬匹就有10萬匹,且不算唐王朝政府飼養的官馬,這個數字已經遠遠超過了漢武帝反擊匈奴時期動用馬匹的最高數字。同時,唐朝的兵器生產能力也非常強大。在兵器制造上,唐朝遵循前朝舊制,在中央設立軍器監,地方設立軍器作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軍備生產體系。但是比前朝更細化的是,唐王朝規定:每個負責制造軍器的工匠,都要把名字刻在所制兵器上,一旦戰爭中兵器質量出現問題,就可以立刻追查責任;反之,唐朝士兵一旦立功,其所用兵器的制造者,也連帶受到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