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南北朝最偉大科學家祖沖之(第5/5頁)

當然,祖沖之另外一些能力,也是他能夠取得統治者賞識的原因。

宋太祖劉裕在北伐的時候,繳獲了北軍的指南車,那是一種神奇的設備,可以在茫茫曠野中指引方向,確保軍隊按照正確的道路前進。幾十年來,該車基本毀壞,宋孝武帝遍尋巧匠,都無法將其修復。祖沖之不但成功修復了它,而且重新制作成銅制機件傳動的指南車,即使隨意旋轉,指示方向仍然非常準確。不僅如此,祖沖之還造出了可以用水力工作的水磨,以及以踏板為輪的千裏船。電視劇《水滸》中宋軍攻打梁山所用的戰船,最早的原型正是出自祖沖之之手。竟陵王蕭子良之所以分外賞識祖沖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祖沖之成功制作出了欹器。這些成就也許在現在不算什麽,卻可以讓我們深深體會到祖沖之成功的另一個原因——華林園的培養。在前文中我曾經說過,貴族子弟聚集的華林園,並非是以讀死書為目標的,當時中國的教育方式,也同樣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與應用知識的能力,這和今天許多高考理科狀元連電燈泡都不會裝的事實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在蒸汽機發明以前,中國的機械制造能力始終是位於世界前列的,而在制作過程中,中國人也最先應用了各種現代的物理和化學原理。如果這種情況可以持續下去,如果這種技能在中國文明的演進中得到充分的尊重與重視,那麽現代科學的萌芽很有可能首先發生在中國。西方人在近代科技中最成功的一點,就是對新生科技的巨大尊重,而在中國,這種技能被斥責為“奇技淫巧”,即使聲名如祖沖之這樣的大學問家,也因為這些研究工作而被某些人斥責為“弄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恰恰是中國自然科學思想從此走上邊緣化的開始。

對祖沖之而言,進行這些研究工作,當然不僅僅是為了討得帝王的歡喜,在祖沖之的《安邊論》中,他就曾真誠地表達過要將自己的學術成就應用於生產中的願望。科學技術如何轉化為生產力,直到今天依然是一個人們討論不止的話題。祖沖之在機械制造方面的這些成就也無疑帶給我們深深的反思。祖沖之制造出了指南車,但是當時的南朝依然在戰場上屢戰屢敗,祖沖之制作出了水磨,但那僅僅是梁武帝本人用以玩樂的工具。科技發明是一回事,但是科技的應用卻是另外一回事。科學工作者的目標是把自己先進的成果推廣出去,造福於民,而這偏偏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統治者的個人好惡發生強烈的抵觸。凋敝的民生和那一時代燦爛的文明成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擁有更多文明成果的南朝最終也沒有擺脫覆滅的結局。中國文明的發展歷史中曾經不止一次出現過這樣的偏差問題,一種先進的文明成果僅僅是取得了與其地位相符合的贊譽,並沒有取得與其地位相符合的應用。在當時的條件下,我們可以說這是封建制度的問題,然而即使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在中國,許多擁有專利的科研成果依然遭到了無情的閑置甚至拋棄,甚至於許多中國人首先取得成功的領域,卻最終被日本人和美國人捷足先登,從最早的克隆技術到VCD技術,中國科學家不止一次地體會著“起個大早趕上個晚集”的尷尬情景。歷史總是在不斷地進步中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個道理固然不假,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科學技術與生產力之間有時候是不能完全劃等號的,兩者之間形成密切聯系的軌道,至今在中國還是無法得以完全地實現。

公元500年,祖沖之安詳地離開了人間,而在他去世十年後,他嘔心歷血完成的《大明歷》終於得以頒布實施,而中國的老百姓,也從此長久地享有了這位科學家偉大的成果。《大明歷》造福了南朝的農民,在中國走向統一以後,又造福了全中國的農民。從《大明歷》到《授時歷》的幾百年間,祖沖之的這一科學成果貫穿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他的理想終於實現了,最起碼是部分地實現了。不管今天我們對於那位梁武帝有怎樣多的負面評價,僅僅就這一件事,不管是出於什麽樣的目的,他都有理由得到我們的贊譽。

而最讓我們痛心的卻是祖氏一門悲情的結局,祖沖之死後,祖沖之的兒子祖暅與孫子祖浩依然繼承著家族的志向,執著的進行著關於科學的研究。在整個南北朝時代,祖氏一門是中國天文學和數學研究當之無愧的翹楚。然而隨著候景之亂的爆發,祖氏一門在兵亂中慘遭滅門,祖沖之的大部門科學著作也在這場變亂中被焚毀,與之有相似命運的還有眾多從事科學研究的世家大族。我們總把士族階層的瓦解看作是歷史的進步,然而祖沖之家族悲慘的結局,卻是中國歷史無法挽救的損失。這位淡薄名利的科學家雖然一生潛心學術,然而他的家族卻最終難逃政治洪流的旋渦,最終成為蕭梁王朝覆滅的殉葬品。戰亂時代終於無法承擔起推動科學演進的使命,但願這樣的悲劇永遠不會在中國發生。